〔唐〕來鵠
農(nóng)民將有事于原野,其老曰:“遵故實(shí)以全,其秋庶可望矣。”乃具所嗜為獸之羞。祝而迎曰:“鼠者,吾其貓乎!豕者,吾其虎乎!”其幼憾曰:“迎貓可也,迎虎可乎?豕盜于田,逐之可去,虎來無豕,餒將若何?抑又聞虎者不可與之全物,恐其決之之怒也;不可與之生物,恐其殺之之怒也。如得其豕生而且全,其怒滋甚。射而擭之,猶畏其來,況迎之乎?噫,吾亡無日矣!”
或有決于鄉(xiāng)先生,先生聽而笑曰:“為鼠迎貓,為豕迎虎,皆為害乎食也。然而貪吏奪之,又迎何物焉?”
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復(fù)議貓虎。
——《全唐文》
〔注釋〕 有事:有祭祀活動(dòng)。 羞:同饈,美味的食品。 決:咬斷。 擭(huò):裝有機(jī)關(guān)捉野獸的籠子,這里作動(dòng)詞用。
封建時(shí)代的農(nóng)民根本無力掌握自己的命運(yùn),只好寄希望于神祇,盼望神把自己從無可奈何的生活境遇中拯救出來,得到最起碼的溫飽。他們遵照祖宗傳下的陳規(guī),用整只牲口做祭品,到野外舉行祭祀。他們迎貓神和虎神,請貓和虎來收拾糟蹋莊稼的老鼠和野豬,以祈秋后豐收。這種祭祀活動(dòng)早在《禮·郊特牲》中就已有記載:“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然而,這畢竟是愚昧和迷信。
文中的那個(gè)年輕人,腦子就比較清醒。他知道迎貓有益無害,而迎虎則會(huì)帶來無窮禍害。試想,用完整的動(dòng)物體做祭品去敬虎神,豈不是有意去刺激老虎的野性么?一旦虎的野性大發(fā),人豈不是死到臨頭了嗎!
作者的目的并不在說明這一番道理,他請出來一位告老還鄉(xiāng)的紳士,借他的嘴來揭明題旨。這位紳士是從官場中翻跟斗翻出來的,自然知道生活中還有比老虎更厲害的東西。野豬糟蹋莊稼,即使歉收,總還能收幾成;老虎野性大發(fā),縱然傷人,也還有個(gè)躲處。如狼似虎的貪官污吏來了,連地皮都要刮掉一層,又請哪路大神來對付呢?農(nóng)民用全豬全羊敬虎神,原本是萬般無奈的。經(jīng)鄉(xiāng)先生一點(diǎn)撥,立刻明白過來,知道想什么辦法也沒用,于是二話不說,抬了祭品就走,再不提祭貓神虎神的事。這說明,他們對貪官污吏的危害,早就有切膚的感受了。
以大段對話渲染氣氛,做好鋪墊,然后點(diǎn)出“苛政猛于虎”的題旨,不動(dòng)聲色地揭露了唐末王朝的腐敗,這正是文章的妙處所在。
上一篇:《貓搏雛雀·〔清〕薛福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貓說·〔明〕薛瑄》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