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學軍
中篇小說。作者胡奇。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57年初版。二十多年后作了一些修改,獲1980年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一等獎。小說以三個藏族孩子為了擺脫苦難,尋求幸福,而去尋求“五彩路”的過程為情節發展線索,在富有西藏草原生活氣息的描寫中,展開了小主人公長途跋涉,歷盡艱險,終于尋到光明的生動故事,藝術地展現了康藏公路給西藏帶來的巨大變化和它在西藏變革中的深刻意義。作品成功地刻畫了曲拉、丹珠、桑頓等藏族少年形象,既寫出他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追求精神,又力求表現他們性格的成長,描寫他們看到“五彩路”以后從解放軍那里獲得的新思想。孤兒曲拉在艱苦的生活中養成了愛沉思和有主見的性格特點,他把對領主的仇恨深深地埋在心底,比桑頓和丹珠顯得早熟。當灼熱的沙地、奇冷的雪山、惡狼出沒的草原、茫茫無際的森林、洶涌的大江,以及饑餓、雪盲等等向他們襲來時,他始終堅定地領著伙伴們奮勇前進。后來,他成了本村第一批少先隊員,在平息西藏叛亂中,當上了光榮的解放軍戰士。丹珠是五十年前江孜炮臺抗英愛國戰士聶金的小孫子,勇敢堅強,曾用爺爺傳給他的那把殺過侵略者的腰刀,砍殺了草原上兇惡的獨眼狼,保護了小伙伴。他爭強好勝,性情開朗,說起話來滔滔不絕,講起故事繪聲繪色。他富于幻想、思路敏捷、愛好提問,像海綿一樣汲取新知識。他不自私,即使在極度饑餓中,也不用黑貂皮為自己單獨換吃的。這個形象較好地體現了藏族少年的特點,是塑造得最成功的小英雄。此外,作者還用儉省的筆墨勾勒了性情淳厚的桑頓,和善良質樸、信守諾言的娜木的形象。小說中那神奇壯美的自然景色的描寫,使作品具有濃郁的詩情和迷人的魅力。那繡著牡丹的紅色長統靴、金線編織的帽子、綠色的腰帶、黑色的帳篷等記錄著藏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散發著強烈的草原氣息。小說中引用了許多富有藏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歌,人物對話也適當運用了藏民愛用的比興表達方式和諺語、格言等,語言優美樸素。小說的不足之處在于描寫人物和鋪陳故事之間,有時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更多地注意故事的曲折生動,相對地削弱了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性格發展顯得有些表面化。
上一篇:林道立《云夢斷憶》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楊新敏《五月》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