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近代散文作品·唐代·化虎論》簡析
元結著。見《元次山文集》。唐代天寶以后,藩鎮割據,“兵興歲久,戰爭日甚”。作者目睹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在文章中借友人“化虎為鹿”之說,對惡俗時政進行譏諷。大夫張君英去江西都昌任職,他來信對作者和賈德方說,待自己在都昌施行德化十月后,將使虎馴化為鹿,豺化為獐,鸮化為鷓鴣,蛤蟆化為蟾兔。屆時可招待友人和豐富江南菜肴。賈德方回答他說,值此兵荒馬亂、戰禍日熾之時,“生人怨痛,何時休息”,而你卻將德化于豹虎,豈非大謬不是。最后作者向他指出,張君英之意是期待朝廷“化小人為君子,化諂媚為公直,化奸逆為忠信,化競進為退讓,化刑法為典禮,化仁義為道德”,使天下之人都有純樸的品德。文章對朝中逢迎拍馬、追求名利的奸佞小人和虛偽的仁義說教給予揭露與諷刺,但作者把改變丑惡現實的理想寄托于最高統治者的“教化”,是其局限。
上一篇:《散文·魏晉南北朝·劍閣銘》簡析
下一篇:《散文·唐代·十漸不克終疏》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