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言
日本古典劇種之一。又稱“能狂言”。約于平安時代出現的農村酬神“猿樂”(類似中國唐代的“散曲”),后在南北朝時代(1336—1392)分出 “能”和“狂言”兩支。“能”發(fā)展為以音樂、歌唱和舞蹈三者為主的悲劇型的歌舞劇,而“狂言”則繼承了“猿樂”中輕松、詼諧、滑稽的傳統(tǒng),在室町幕府的扶植下發(fā)展成喜劇型的科白劇。“狂言”初從屬于 “能”,演出于 “能” 上演之間隙,至江戶時代達到高潮,并形成三個流派,即“大藏流”、“鷺流”和“和泉流”,但至明治(1868—1912)初期僅存“大藏流”和 “和泉流”兩派。其腳本初靠師徒間口傳心授,現存的約300出腳本大抵定型于室町時代末期。“狂言” 以科白為主,劇情簡單,有一定表演程式和結構(分“序”、“破”和“急”三段)。其劇目一般按主角的特點分類,除表示祝賀的神佛戲外,基本上均為諷諭世俗人情的笑謔、幽默的喜劇,如“大名戲”、“小名戲”、“婦女戲”、“鬼怪戲”、“僧尼戲”和“盲人戲”等,其中以 “大名戲”居多。這些劇目在“下克上” (即 “以下犯上”之意)這一時代精神的影響下,戲劇沖突的雙方——侯爺與管家、主人與仆人、神官與農民等總是前者為嘲諷對象,后者常為勝利的一方。這正是 “狂言”盛行不衰,流傳至今的原因所在,但有的劇目夾雜著生死輪回或屈從于統(tǒng)治階級的糟粕;有的主題不夠嚴肅,徒博觀眾一笑。其代表劇目有《兩個大名》、《附子》、《武惡》和《柿子和山僧》等。
上一篇:源氏物語
下一篇: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