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羅克風格
指約在1580年至1680年間歐洲文學中流行的一種風格。若從整體上看西方文學,完全可以用巴羅克風格來概括從文藝復興衰落到啟蒙運動興起這段時間的文學風格。但是,人們并沒有普遍承認巴羅克風格是這一時期西方文學的惟一標志。各派學者從各自民族文學傳統出發,對這一術語進行了強烈的抵制。鑒于該術語本身十分晦澀艱深,因此有必要對其詞源及其在藝術和文學上的應用歷史作一探討,以便澄清對巴羅克風格這個術語的各種誤解,揭去蒙在它上面的神秘面紗,從而可以進一步探索它所代表的那一時期西方文學藝術風格的具體表現。
一、巴羅克一詞的詞源
一般認為,該詞來源于葡萄牙語barroco (意為“形狀不規則的珍珠”)以及后來的拉丁語verruca(意為“傾斜”“樹瘤”)。但這一觀點之所以難以成立,不僅在于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根據不足,而且在文獻上也找不到證據。據查考,巴羅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圣·貝爾納丹、維韋斯、伊拉斯謨、蒙田、費拉里、索爾達尼、圣西門等人的作品中,指中世紀后期的迂腐學究們死摳邏輯的荒謬與怪誕。
二、巴羅克風格這一術語在文學藝術批評史上的淵源
該詞主要作為“荒謬”與“怪誕”的時髦同義語的用法一直延續到19世紀。此后,兩位藝術史家開始把它用于批評,并對其意思作了限定。1855年,J·伯克哈特首先限定了巴羅克風格的歷史含義。1888年,H·沃爾弗林又剔除了巴羅克一詞的貶義外延。于是,這一術語便很快被人們接受,用來表示繼文藝復興高潮之后一段時期的藝術風格。在19世紀初,人們采用“風俗派”這個術語,更加確切地描述介于文藝復興高潮與巴羅克藝術興起之間的那一段藝術。在文學方面,首次使用巴羅克風格這一術語的是沃爾弗林。他在1888年出版的《文藝復興與巴羅克風格》一書中,闡述了文藝復興作家阿里奧斯托與巴羅克作家塔索之間的風格差異,并進一步指出,在文藝復興作家波瓦阿多與巴羅克作家伯爾尼之間也存在同樣的風格差異。他還追溯了從波瓦阿多到塔索在風格上由清晰的視覺想象,逐步轉變為注重情緒與氛圍的發展過程。沃爾弗林所作的有關文藝復興風格與巴羅克風格之間的對比分析,開創了將巴羅克風格應用于文藝批評的先例。
巴羅克風格在描述藝術史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一直推動著批評家用它來描述文學史上的相應風格。1922年,特奧菲爾·斯波里發表了力作《文藝復興與巴羅克風格——阿里奧斯托與塔索》,深入探討了沃爾弗林提出的巴羅克風格問題。在這之前,沃爾弗林曾出版了新作《藝術史原理》(1915),對文藝復興藝術風格與巴羅克藝術風格的差異作了具體的分類闡述。他認為前者是閉合形式,后者是開放形式;前者重線條,后者重色彩等。一些文學史家試圖在文學風格評論上,直接沿用沃爾弗林提出的這種從藝術風格的差異進行分類的方式;另一些文學史家則把這種分類作為參考,借以研究巴羅克文學風格的特征。前一類文學史家有D·H·羅頓等,后一類文學史家有I·伯芬等。伯芬以沃爾弗林的論述為出發點,研究了連接詞的省略、詞語的重復以及矛盾修飾法等純文學技巧,歸納出了表現力、戲劇性、多變性等一般文學特征。W·西弗在1955年發表的《文藝復興風格四階段》更顯明地反映出沃爾弗林觀點的重大影響。西弗把文學和藝術這兩個領域中的風格,都歸入由沃爾弗林及其他學者提出的一組普遍風格之中。由此,他試分出四類風格:文藝復興風格,如英國詩人斯賓塞;奇癖個性風格,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李爾王》;巴羅克風格,如莎士比亞的《奧賽羅》、彌爾頓的《失樂園》;后巴羅克風格,如英國詩人德萊頓、法國詩人拉辛的作品。
沿循沃爾弗林觀點的學者們在他們的研究工作中,不同程度地認識到把藝術風格分類應用于文學風格分類有著很大的困難。這些困難最終仍未獲得解決。觀點比較獨立的學者們,純粹立足于文學的美學原則,對巴羅克風格在文學范疇的定義進行了探討并取得了成果。弗里茨·斯特里希是這類學者中的先驅之一。他在1916年提出:連接詞省略這一修辭手法,至少在德國詩歌里是巴羅克風格最突出的特征。1929年,H·哈茲弗爾德在對法國宗教抒情詩的分析中,超越了修辭及句法的范疇,提出巴羅克風格的典型特征是內容方面的隱晦對立及孤獨感等。嗣后他在《由藝術通往文學:法國文學新論》(1952)一書中,進而指出了巴羅克文學藝術的一些普遍特征,諸如:抨擊時尚、逃避現實、曠達不羈等。
三、巴羅克風格在歐洲各大國家文學中的影響與地位。
1.德國:巴羅克風格這一術語首先被德國藝術史家采用,并在斯特里希、維埃托爾等人的早期作品中出現。爾后,便為文學學者所普遍接受。現在德國文學界一致認為,以格里梅爾斯豪森、格里菲烏斯、安格魯斯等人為代表的那一時期的文學是巴羅克文學。
2.西班牙:16至17世紀的一百多年間是西班牙文藝復興的輝煌時期,其傳統名稱“黃金世紀”一直沿用至今。批評家們也稱該時期為巴羅克時期。其主要作家有塞萬提斯、洛佩·德·維加、克韋多等人。貢戈拉被認為是巴羅克風格最突出的代表。
3.法國:法國文學批評界對巴羅克風格研究的興趣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其興起的原因有兩點:其一,人們對古典主義以及文學史上的“偉大世紀”進行了重新評價;其二,人們對圣阿芒、泰奧菲勒·德·維奧等詩人進行了重新評價。蒂埃里·莫爾尼耶的評論文章與文選和M·雷蒙的著作,均為法國文學界對巴羅克風格研究的重要著述。這一領域的首要專著應推J·魯塞的《法國巴羅克時代的文學:馬戲與孔雀》(1953)。
4.意大利:相對而言,巴羅克風格在意大利并不盛行。在詩歌方面,自塔索、馬里諾、塔索尼之后,便鮮有有影響的人物了。后世對馬里諾及其后繼者的研究主要關注他們的技巧細節、個人傳記以及他們對同時代的法國、德國和英國詩人的影響。批評界卻往往認為馬里諾的風格是一種弊病。克羅齊把巴羅克風格視為卑俗趣味的同義語。但是近幾十年來,意大利文學批評界對巴羅克風格的興趣有所上升。自1954年至1962年之間就召開了三次關于巴羅克風格的學術研討會。
5.英國:英國的文學批評家對巴羅克風格的興趣最為淡漠。其原因之一,英國文藝復興運動的兩個時期恰巧與亨利八世及伊麗莎白一世兩個王朝在時間上相吻合,而在歐洲其他國家巴羅克風格興起之時英國已進入詹姆斯一世時代。因為英國文藝復興的鼎盛期較晚,與巴羅克風格的興起時間接近,所以這兩種風格曾一度并存.而其區別往往為人們所忽視。現在批評家已經開始區分這兩種不同的風格。值得一提的是莫里斯·克里爾關于巴羅克散文風格的分析,開拓了區分這兩種不同風格的方向。
四、詩歌中的巴羅克風格
在研究詩歌中的巴羅克風格時,切忌把巴羅克風格視作一種永恒不變、貫穿所有時代的文學現象,或者把它局限于反改良的藝術范圍,或者全盤照搬藝術史的標準對它進行評論。較為可取的途徑是對詩歌中的巴羅克風格作獨立的研究,從對具體作品的探討出發,綜合出其文學特征,如詩歌運用修辭格的特點、表現時間的特點、詩歌的戲劇性情景及其所暗示的世界觀等。
批評界對巴羅克風格特征的共同看法是:它大量使用雙關語或奇特的明喻等修辭手段。例如:多恩詩中所用的指南針這個意象,馬里諾的名句“如果他不能享受睡眠,他至少能夠享受死亡”的意象(亦即“睡眠”)。巴羅克風格的這一特征是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思想習慣的反映。當時就有把寫作喻為“筆耕于紙”之說,而彼特拉克則創造了“我在燃燒,我宛如冰”的警句。有的批評家指出,英國的玄學派詩作通篇使用連續隱喻,也屬巴羅克風格的一種體現。
如果把詩歌看作是時間范疇內的一種交流,那么時間本身就成了詩歌結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文藝復興詩歌對時態與時間關系的運用一般比較簡單。巴羅克詩歌不僅對時間的性質與流逝作出明顯的表述,而且還主動地操縱時間因素,利用時間的矛盾來獲得特殊效果。
詩歌的戲劇性情景指敘述者與聽眾或讀者之間的相互反應。文藝復興詩歌往往首先提出一種觀點,然后加以闡明。巴羅克詩歌則與此相反,首先提出一種試探性的觀點,然后經過人物之間的相互反應,逐步改變原先的觀點,最后轉換為一種新的觀點。
巴羅克詩歌的第三個風格特征在于其世界觀。巴羅克詩歌所表現的思想范疇廣闊,從美麗到丑陋,從瞬間到永恒,從篤信宗教到信仰自由,從自我中心到無私忘我,幾乎無所不包。如此廣闊的思想范疇出現于巴羅克詩歌之中并不足為奇。因為那一時期的思想家蒙田、笛卡兒、霍布斯等都曾表述過這類觀點。蒙田的名言:“我不描述現在,我描述過去”可以視為這些思想家的典型心態。那一時期的常見用語是“失衡”“失望”之類,他們所表達的是對存在的矛盾現象的暫時性解決。
關于巴羅克詩歌風格的理論闡述應強調一般與個別之間的平衡,應注意把那一時期的主要作品同他們以前及以后的作品明確區分開來,以便辨明巴羅克詩作的風格特征。
上一篇:喜劇
下一篇: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