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的文獻·隋唐五代文學的典籍·總集·明清時期的唐詩文選本
明代的唐詩選本,影響最大的是高棅《唐詩品匯》和李攀龍《唐詩選》。《唐詩品匯》初編90卷,后又補10卷,收681家詩6725首,是一部規模闊大、有獨到見解的大型選本。此書明確將唐詩分為初、盛、中、晚四期,特重盛唐。每種詩體內又分為九格,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余響,方外異人為旁流。其崇尚盛唐、區分流變的意見,為世人指示了學習唐詩的正確途徑。選詩和論析又很具識見,因而獲得廣泛的響應,對明代尊唐詩風影響深遠。明刻本較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明汪宗尼本,是較好的一種。李攀龍《唐詩選》僅選128家詩465首,以初盛唐為主,中晚唐甚少,以精美流麗、聲響洪亮者為主。問世以后,風傳一時,明代注本極多,重要的有蔣一葵箋釋本、凌宏憲集評本、黃家鼎評定本、錢謙益評注本、葉羲昂直解本。入清后漸遭冷落,但在日本一直影響很大。
其他有影響的明代唐詩選本,還有臧懋循《唐詩所》47卷、鐘惺、譚元春《唐詩歸》36卷、唐汝詢《唐詩解》50卷、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60卷、陸時雍《唐詩鏡》54卷等,均有明刻本。
清代有影響的唐詩選本,有王夫之《唐詩評選》4卷(民國間《船山遺書》本)、黃周星《唐詩快》16卷(康熙書帶草堂刻本)、王士禛《唐賢三昧集》3卷(清康熙刻本)和《唐人萬首絕句選》7卷(康熙蕓香閣刻本)、徐增《而庵說唐詩》22卷(清乾隆文茂堂重刻本)、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30卷(嘉慶刻本)等。影響最大的,當然是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和蘅塘退士(孫洙)編選《唐詩三百首》。
《唐詩別裁集》20卷,本溫柔敦厚之旨選詩,取則較寬,錄詩1900余首,分體編排,頗得學者重視,流行一時。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教忠堂重訂本,中華書局1973年據以縮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富壽蓀校點本。注本只有俞汝昌《唐詩別裁集引典備注》20卷,有清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
《唐詩三百首》6卷(一作8卷),錄詩310首,專取唐詩中膾炙人口、通俗曉暢的作品,以適應童蒙課讀的需要,一時流布廣泛,家喻戶曉。批評注釋本極多,以章燮《唐詩三百首注疏》為最早,有常州宛委山莊本、永言堂木刻本等。1957年東海文藝出版社有斷句校印本。陳婉俊《唐詩三百首補注》于作家小傳和名物典故均有詮解,影響最大,有餐花閣本、四藤吟社刻本等,近幾十年來也曾多次印行。今人注本則以喻守真 《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1957)、朱大可《新注唐詩三百首》(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金性堯《唐詩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較通行。今人仿其例而作的新選本,有武漢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新選唐詩三百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馬茂元、趙昌平《唐詩三百首新編》(岳麓書社1985)。
以上所述歷代選本中,編選注評家對唐詩發表了大量的鑒賞批評意見,對讀者了解欣賞唐詩很有幫助。今人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錄唐詩五千多首,從數百種選本和其他古籍中采輯唐詩評論,編錄于每一首詩后,對研究者和愛好者都很有用。
今人唐詩文選本,選取的眼光與前人頗有不同,注釋也多采新注,影響較大的可舉出以下幾種:馬茂元《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選錄116家詩500多首,近年又出增訂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選注 《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選錄131家詩630多首,錢鍾書曾參與編選;富壽蓀、劉拜山《千首唐人絕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專選絕句,葛兆光《中國古典詩歌基礎文庫·唐詩卷》(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重在闡釋各家詩風特點,都很有特色。
上一篇:明代文學與社會生活·戲曲小說的演進理路與明代社會的階段變化·明初文學與社會狀況
下一篇:清代文學·清代詞曲·清代散曲·晚清的文人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