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禍》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作者署雨塵子,五回,載光緒二十八年 (1902)《新小說》雜志,第一號及第七號,標“歷史小說”,未完。
《洪水禍》取材于法蘭西路易第十四至馬利安德列德王后執政期間的歷史史實。作品描寫路易第十四即位后,實行高壓政策,鎮服了貴族平民,使國人莫敢越雷池一步;他也懂得“欲戢內治,宜事外圖”,于是,對外實行強兵與籠絡并施的外交手腕,使法蘭西日益強盛,勢凌全歐。一日,路易第十四夢見各國已故君主,大王大帝,在一起議論起 “民氣”之事,有人主張給民眾一些 “權柄”。路易第十四不以為然,又將其折服貴族、鎮壓平民之術,演說了一番。但幾位老成練達者,卻認為 “民氣”不可壓,越壓越盛,到頭來,只會弄得君權掃蕩而盡。議論大大出乎其意料,路易第十四突然一楞,眼前一片空曠,背后洪水滾滾,頓時全國淹沒在洪水之中,只見王宮諸臣諸妃、貴族、平民,飄浮沉溺,浮尸滿目,慘不忍睹。日后,路易第十四將其夢境言于朝會,有一貴族借機說:此乃不祥之兆,以后皇上應親近貴族,否則,貴族不幸將累及王室。路易第十四大怒,此人驚恐萬狀,隨后起而謀反。被路易第十四彈壓。是為 “下磚之亂”。路易第十四死后,貴族無能如故,但曾因要求自由被驅逐出境的布羅斯丹宗教又活動了起來,代表人民 (即平民)的“議事院”也開始論是道非了。要求自由的呼聲,又響起來了。路易第十五在位數十年,治理法蘭西不力。財政困境不但沒有好轉,反因其嬌奢淫逸,揮霍無度,財政情況越來越糟。路易第十六年幼登位,全仗幾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輔佐。財務大臣仇耳俄不近人情的經濟改革,弄得舉國上下怨聲載道。首相莫理拔為了改變困境,專訪旅居法國的瑞士經濟專家列格耳,以求良策。列格耳提出:“明權限,示至公”六字方針,以救法蘭西經濟危機。莫理拔對六字大為賞識,特聘列格耳為會計總督,其權限不亞于財務大臣。此時,美國獨立的消息震撼了法蘭西,隨之美國公使佛蘭克林不日將抵巴黎訪問,巴黎全城轟動,幾位有聲望的市紳出面組織歡迎,貼出了“歡迎美國公使! 歡迎自由!”的大幅標語。佛蘭克林赴法的使命:請求法蘭西牽制英國,以支持美國的自由獨立。路易第十六未能隨即允諾,列格耳因財政困難而反對出兵援美。佛蘭克林借民眾大會機會,介紹爭取獨立自由的艱難歷程,宣揚美國堅定不移的剛強意志,“不出代議士不納租稅”是美洲人堅守的格言,同時,還揭露英國殖民主義的橫暴。與會者群情激憤,佛蘭克林利用各界人士的力量,逼迫政府出兵。后來英軍常受法軍鉗制。列格耳因無法挽救法蘭西的經濟危機而辭職。是年老相莫理拔去世。王后馬利安德列德執政,財務大臣更換成揮霍能手加倫列,弄得國債累累,政府威信墜地。
《洪水禍》是晚清作者取材于法國歷史,演義得較好的一部小說,它從路易皇朝最盛期的路易第十四開始,演義到逐步衰敗的馬利安德列德王后執政,旨在反對專制獨裁,給人們展示了一幅法蘭西封建制度走向崩潰,資產階級革命即將暴發的政治圖景。
路易第十四,是位“懷過人之略,具蓋世之才” 的君主,他采用 “欲戢內治,宜事外圖”的政治外交路線。為了顯示其威力,他窮兵黷武,訓練了一支“強兵猛士”軍隊,在國內鎮壓貴族的叛亂,趕走了要求自由的布羅斯丹宗教徒,把代表平民講話的“議事院”壓制得無聲無息;對外或用金錢或用重兵壓境,使歐洲其他國家屈服于淫威之下。在路易第十四執政的七十年中,他施展了雄才大略,享受了尊榮,法蘭西國勢日益強盛,君權達到了頂點。世界任何事情,往往到其極點之際,也就是其衰落之時。由于路易第十四連年用武,軍費開支龐大,財政混亂。在貴族,尤其是宗教徒、平民之中,強烈的不滿情緒己經形成,只是在路易第十四的高壓之下,一時難以暴發。但他給以后的君主留下了無法擺脫的困境。
路易第十五,驕奢淫逸,揮霍無度,財政危機越來越嚴重。路易第十六未滿二十歲登位,更無能改變局勢。歷史發展到此,法蘭西君主制已腐朽到病入膏肓的地步。忠于君主的老相莫理拔絞盡腦汁想解決危機,并找到了與自己意見相投的列格耳,并委以會計總督的重任。列格耳是位瑞士經濟學家,曾出任瑞士駐法蘭西公使,離任后乃留法蘭西任東印度公司的經紀,對法蘭西經濟研究有素,發表的觀點,頗受朝野人士的贊賞,他提出治理法蘭西經濟危機的六字方針,從理論上講,確實是個良策。但他沒有看到法蘭西君主制已日薄西山,不可救藥。加上皇室奢侈開支加大,軍隊在貴族的浸蝕中,龐大的軍費有增無減。路易第十六即位后,農作物收獲連年不佳。這些都成為列格耳經濟變革中無法逾越的障礙。更重要的是世界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由美利堅合眾國越過大西洋,波及法蘭西,人們對列格耳的改良主義辦法不感興趣了。
正在列格耳為擺脫經濟困境步履艱難之際,美國公使佛蘭克林出任法蘭西。佛蘭克林肩負著請求法蘭西出兵鉗制英國軍隊的重任。列格耳出于經濟因素反對法蘭西出兵,此舉鑄成了列格耳無法彌補,民心盡失的大錯,他除辭職以外已別無選擇了。列格耳是位非凡的經濟學家,其才干不在佛蘭克林之下,然而,他在路易皇朝走向衰亡時,充當了一個改良主義角色。作品通過從朝野人士一致擁戴他出任會計總督要職到其被迫辭職的刻劃,形象地說明了任何企圖挽救垂危的封建君主制的人都必將失敗。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不管什么“非凡”的人物都是無法改變的。
佛蘭克林是小說中另一個主要人物,是進步力量的代表。他是美利堅合眾國出任法蘭西首任大使,一踏上法蘭西的土地就受到出乎意料的歡迎,首都巴黎的歡迎更隆重。法蘭西各界人士如此熱烈歡迎佛蘭克林,實際是歡迎自由,歡迎進步。佛蘭克林很會掌握群眾心理,利用群眾力量,他逢會都作激動人心的演講,尤其是對揭示民權和民主思想的美洲人的格言:“不出代議士不納租稅”,大加渲染。法蘭西各界人士,對美國人民納租稅,人民就要有自己的權力和自由的做法,極為贊賞,對美國人民為此作出的艱苦斗爭,深表同情和支持,同時,也自愧不如,意在要效法美國人民去爭取自己的權利和自由。佛蘭克林在法蘭西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先行的化身,人們信任他、崇拜他,一個高大的先進的形象,在素裝淡抹里誕生。“不出代議士不納租稅”比“明限權,示至公”,不管從政治要求,還是民主意識方面,都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法蘭西人從對列格耳的信賴,轉變為對佛蘭克林的支持和崇拜,充分說明法蘭西人民的觀念在變化,資產階級的平等、自由、博愛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法蘭西的資產階級革命已具備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它必將取代封建專制的路易皇朝。佛蘭克林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力,自我形象得到了完善。這個過程既是歷史史實再現的過程,也是活靈活現刻劃人物的過程。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對列格耳是采用欲抑先揚的表現手法,并以列格耳的非凡襯托出佛蘭克林的先進和偉大。
作品雖然演義法國君主專制末期的史實(小說每回之后均附史實情況),但法蘭西的這段歷史跟當時中國西太后執政的歷史,是何等的相似! 盡管作品并沒有“辭氣浮露,筆無藏鋒”地直指清政府,只要一讀作品,就會強烈地感覺到,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在喚起民眾,抨擊腐朽無能的清皇朝。這是晚清小說注重政治,利用小說啟蒙,改造社會的指導思想所致。《洪水禍》與主張這種思想的小說理論力作,梁高超的《論小說與群眾之關系》,同時發表在《新小說》創刊號 (1902)。當時,《新小說》在日本橫濱刊行,作者思想也比較解放。因為,“大家既知清室不可與圖治,提倡維新愛國。因此也有許多人,利用小說形式,從事新思想新學識灌輸,作啟蒙運動。”或“以小說作為了武器,不斷對政府和一切社會惡現象抨擊”。(阿英語)《洪水禍》正是一部針砭時弊又頗為含蓄的作品,《新小說》后來遷回上海刊行,《洪水禍》沒有連載完,可能與此有關。
演義小說取材于外國歷史史實,是晚清小說開創的一條途徑,也是傳播新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時小說創作數量較多,但“由于技術貧乏,成功的也寥寥無幾”,能上小說史的這類小說也只有六七部,其中以《洪水禍》為最,其“文筆甚矯健”。
《洪水禍》這個題目,直接取之于荒淫極奢的路易第十五的可恥名言: “我去后那管它洪水滔天”。
上一篇:《武王伐紂平話》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海上繁華夢》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