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安撫,父母需要你的貼心照顧
原典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譯釋
父母親生病了,在喂他們吃藥時,要先替他們嘗藥的冷熱,要晝夜服侍他們,不離開他們的床前。
解讀
照顧父母是兒女的責任
佛家有云,人生皆苦,生、老、病、死都是苦,在這四苦之中,我們感受最深的莫過于病中之苦。我們每個人大都是吃五谷雜糧長大的,既然吃五谷雜糧,那么誰都逃不掉生病這一關。雖然現在的我們年紀輕輕,感受不到病痛對我們的折磨,但隨著時間的增長,當我們年老時,病痛就會找上門來。而我們的父母上了年紀,往往也逃不脫病痛的折磨。當他們生病了,我們該怎么做呢?
《弟子規》講:“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如果家里的老人生病了,我們就應該放下手頭的工作,回到他們身邊,為他們煎藥煮粥,耐心服侍他們。從醫生那里抓來的藥,在喂父母吃之前,我們要先嘗一嘗。為了更好地照顧他們,我們要白天黑夜伺候在他們身邊,不要離開他們的病床。
那么,《弟子規》為什么這么規定呢?試看一下周圍那些初為人父母者,在照顧嬰幼兒的時候是如何喂他們吃飯的呢?如果你仔細留心就會發現,在喂他們喝奶時,父母一定是用溫水兌好了奶液,然后親嘗一下,確定孩子能夠接受這個溫度,才喂到他們嘴里的。
當初,父母在養育我們時用盡了他們的愛心和細心,而今,他們生病了,臥病在床,需要我們的照顧,那么,“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二十四孝》中就有這樣一個關于“親嘗湯藥”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般人,而是漢文帝劉恒。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孝子,他對生母薄太后非常孝順,從來不曾怠慢。
在劉恒尚未當上皇帝之前,他的母親得了一場病,久病不愈,長達三年。這三年中,劉恒甚為悲傷,他貴為皇子,不忍看母親受病痛折磨,便親自為母親煎制湯藥。在母親服藥之前,他都會用湯匙親自嘗一口藥,直到覺得藥不苦不燙時,他才給母親服用。在這三年里,他日日夜夜守護在母親的病床前,不曾怠慢。每次看到母親睡著了,他才和衣而睡,在病床前睡一會兒。
作為皇子,能有如此孝心,可見劉恒是個極富責任心的人,這樣的人在未來治理國家時,又怎么可能治理不好呢?果然,他在位期間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加強社會生產,使西漢社會得到了穩定,使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他還多次頒布法令,賑濟孤寡老人,在國子學中設立了《孝經》博士,提倡講授《孝經》,改良了社會風氣,贏得了民心。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所以,人一定要有孝心,要對自己的父母多一點貼心照顧。在生活中,我們看一個人是否有擔當,是否值得信任與托付,從他對其父母的態度上就可看出。一個連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耐心照顧的人,一定是不值得信任的,這樣的人也一定毫無責任心。即使他才華橫溢,能力超人,也不是一個值得深交的人。
所以,我們也要時常反思自己。當我們今后走向社會,“建功立業”之后,也不要忘記父母對自己的恩情,不要忘記去報恩。這一點,晚清重臣張之洞就是一個值得學習的例子。
張之洞在外面做官時,他的父母有病在身,于是他就經常寄一些補藥回家,讓他的父母調理身體用。結果,他的父母一服用,胃就不舒服了。張之洞后來就在家書上寫道:“今若果系胃病,由誤服補藥所致,則兒之罪實通于天。”
沒想到,自己的好心卻做了壞事,張之洞自我檢討,怪自己的無知和不小心。他說:“兒枉讀書二十余年,而竟于事親之道,有所未盡,且罔輕重,陷父親大人于此,更痛恨無極。”張之洞的意思是說,自己讀書讀了二十多年,但對于伺候父母的道理卻沒有學透,沒有學精,自己不懂醫學,給父母拿錯了藥,使父母陷入病痛折磨,所以心里非常過意不去,他也很痛恨自己所做的一切。
從張之洞的反思中,我們也能看出他的孝心。他從來沒有找理由為自己開脫,而是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積極主動地去為父母想更好的辦法。身為朝廷中的官員,他能夠這么想,已經算得上非常不錯了。
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在長大成人后,就把所有的精力用在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上,從而忽略了父母的感受。當父母生病時,他們總會以事業忙為由,舍不得花很多時間去照顧他們。好一點的,給他們醫藥費,偶爾去醫院看看他們;差一點的,甚至都不肯出錢為他們看病,留他們獨自在醫院治療。
其實,孝敬老人,照顧老人,完全是一件需要很大自覺的事。老人自然是為我們考慮,希望我們好好學習、好好工作,有一個好前程、好未來,不要耽誤時間照顧他們。但作為他們的孩子,我們有沒有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為他們著想過呢?
前段時間,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家住在大連西崗區北京街道長江社區的一個名叫劉軍的人,是當地有名的大孝子,為了照顧癱瘓在床的父母,他放棄了婚姻,放棄了工作,放棄了個人幸福,堅定地選擇守在父母身邊,用寸步不離的照顧和陪伴,讓父母感受到最后的幸福和溫暖。
“劉軍,你別走,千萬別走。”癱瘓在床的母親,白發蒼蒼,形容枯槁,用唯一能動的手緊緊抓住兒子,眼睛里滿是緊張、不舍、不安和滴滴滾落的眼淚。劉軍對站在一旁目睹這一幕的記者說:“每當母親這樣召喚我,我都會想,自己嬰兒時期是不是也像這樣,躺在床上哭著喊媽媽,尋找她懷抱中的安全和臂彎里的愛撫。”
相信大家都聽過周郯子“鹿乳奉親”的故事。周郯子的父母年老,患了眼疾,他聽人說喝鹿乳可以強健身體、治愈眼疾,就喬裝打扮成一只鹿,混進鹿群中取鹿乳。回程途中,他又冒著生命危險將鹿乳送到父母身邊。周郯子“鹿乳奉親”的故事和劉軍的故事都告訴我們,只要能讓父母快樂安康,為他們做什么其實都是值得的。
當然,身為兒女,我們不必刻意模仿“郯子鹿乳”的壯舉,只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踐“反哺之道”,孝敬他們就行。只要你有一顆感恩的心,真誠回報父母,就是天底下最好的孝行。
弟子規精華
父母生病時,身為兒女的我們是他們最渴望依賴的對象。這個時候,我們一定不要選擇逃避,不要對他們漠不關心,而是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他們以安撫和照顧,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溫暖,就像當年他們撫養我們時一樣。
上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下一篇:恭敬聆聽父母教誨,不違父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