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鏡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古鏡記》一卷,原載于唐·陳翰編輯《異聞集》,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二百三十亦錄入,改題為《王度》,又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卷九百一十二引有篇中“程雄家婢”一段,題作隋·王度撰《古鏡記》,唐·顧況《戴氏<廣異記>序》先已稱“王度《古鏡記》”,則此篇出于王度之手是沒有問題的。按,王度(584—625?),隋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文中子王通之弟,東皋子王績之兄。煬帝楊廣大業初任御史,七年(611)罷歸河東,八年(612)又入長安,為著作郎,奉詔修《國史》,次年出兼為芮城令。遺文僅存此篇。
喬力
隋汾陰侯生,[1]天下奇士也。王度常以師禮事之。臨終,贈度以古鏡,曰:“持此則百邪遠人。”度受而寶之。鏡橫徑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2]繞鼻列四方,龜龍鳳虎,依方陳布。[3]四方外又設八卦,[4]卦外置十二辰位,[5]而具畜焉。[6]辰畜之外,[7]又置二十四字,周繞輪廓,文體似隸,[8]點畫無缺,而非字書所有也。侯生云,“二十四氣之象形。”承日照之,則背上文畫,墨入影內,纖毫無失。舉而扣之,清音徐引,竟日方絕。嗟乎,此則非凡鏡之所同也。宜其見賞高賢,自稱靈物。侯生常云:“昔者吾聞黃帝鑄十五鏡,其第一橫徑一尺五寸,法滿月之數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鏡也。”雖歲祀攸遠,圖書寂寞,而高人所述,不可誣矣。昔楊氏納環,累代延慶;[9]張公喪劍,其身亦終。[10]今度遭世擾攘,居常郁怏,王室如毀,生涯何地,寶鏡復去,哀哉!今具其異跡,列之于后,數千載之下,倘有得者,知其所由耳。
大業七年五月,[11]度自御史罷歸河東,[12]適遇侯生卒,而得此鏡。至其年六月,度歸長安,至長樂坡,[13]宿于主人程雄家。雄新受寄一婢,頗甚端麗,名曰鸚鵡。度既稅駕,[14]將整冠履,引鏡自照。鸚鵡遙見,即便叩首流血,云:“不敢住。”度因召主人問其故。雄云:“兩年前,有一客攜此婢從東來。時婢病甚,客便寄留,云:‘還日當取。’比不復來,不知其婢由也。”度疑精魅,引鏡逼之。便云:“乞命,即變形。”度即掩鏡,曰:“汝先自敘,然后變形,當舍汝命。”婢再拜自陳云:“某是華山府君廟前長松下千歲老貍,[15]大行變惑,罪合至死。遂為府君捕逐,逃于河、渭之間,[16]為下邽陳思恭義女,[17]思恭妻鄭氏,蒙養甚厚。嫁鸚鵡與同鄉人柴華。鸚鵡與華意不相愜,逃而東,出韓城縣,[18]為行人李無傲所執。無傲,粗暴丈夫也,遂將鸚鵡游行數歲,昨隨至此,忽爾見留。不意遭逢天鏡,隱形無路。”度又謂曰:“汝本老狐,變形為人,豈不害人也?”婢曰:“變形事人,非有害也。但逃匿幻惑,神道所惡,自當至死耳。”度又謂曰:“欲舍汝,可乎?”鸚鵡曰:“辱公厚賜,豈敢忘德。然天鏡一照,不可逃形。但久為人形,羞復故體。愿緘于匣,許盡醉而終。”度又謂曰:“緘鏡于匣,汝不逃乎?”鸚鵡笑曰:“公適有美言,尚許相舍。緘鏡而走,豈不終恩?但天鏡一臨,竄跡無路,惟希數刻之命,以盡一生之歡耳。”度登時為匣鏡;又為致酒,悉召雄家鄰里,與宴謔。婢頃大醉,奮衣起舞而歌曰:“寶鏡寶鏡,哀哉予命!自我離形,于今幾姓?生雖可樂,死必不傷。何為眷戀,守此一方!”歌訖,再拜,化為老貍而死。一座驚嘆。大業八年四月一日,太陽虧。度時在臺直,晝臥廳閣,覺日漸昏。諸吏告度以日蝕甚。整衣時,引鏡出,自覺鏡亦昏昧,無復光色。度以寶鏡之作,合于陰陽光景之妙。不然,豈合以太陽失曜而寶鏡亦無光乎?[19]嘆怪未已。俄而光彩出,日亦漸明。比及日復,鏡亦精朗如故。自此之后,每日月薄蝕,鏡亦昏昧。其年八月十五日,友人薛俠者,獲一銅劍,長四尺,劍連于靶;靶盤龍鳳之狀,左文如火焰,右文如水波,光彩灼爍,非常物也。俠持過度,曰:“此劍俠常試之,每月十五日,天地清朗,置之暗室,自然有光,傍照數丈。俠持之有日月矣。明公好奇愛古,如饑如渴,愿與君今夕一試。”度喜甚。其夜,果遇天地清霽。密閉一室,無復脫隙,與俠同宿。度亦出寶鏡,置于座側。俄而鏡上吐光,明照一室,相視如晝。劍橫其側,無復光彩。俠大驚,曰:“請內鏡于匣。”度從其言,然后劍乃吐光,不過一二尺耳。俠撫劍嘆曰:“天下神物,亦有相伏之理也。”是后每至月望,[20]則出鏡于暗室,光嘗照數丈。若月影入室,則無光也。豈太陽太陰之耀,不可敵也乎?其年冬,兼著作郎,[21]奉詔撰國史,欲為蘇綽立傳。[22]度家有奴曰豹生,年七十矣。本蘇氏部曲,[23]頗涉史傳,略解屬文,見度傳草,因悲不自勝。度問其故,謂度曰:“豹生常受蘇公厚遇,今見蘇公言驗,是以悲耳。郎君所有寶鏡,是蘇公友人河南苗季子所遺蘇公者。蘇公愛之甚。蘇公臨亡之歲,戚戚不樂,常召苗生謂曰:‘自度死日不久,不知此鏡當入誰手?今欲以蓍筮一卦,[24]先生幸觀之也。’便顧豹生取蓍,蘇公自揲布卦,[25]卦訖,蘇公曰:‘我死十余年,我家當失此鏡,不知所在。然天地神物,動靜有征。今河、汾之間,[26]往往有寶氣,與卦兆相合,鏡其往彼乎?’季子曰:‘亦為人所得乎?’蘇公又詳其卦,云:‘先入侯家,復歸王氏。過此以往,莫知所之也。’”豹生言訖涕泣。度問蘇氏,果云舊有此鏡,蘇公薨后,[27]亦失所在,如豹生之言。故度為蘇公傳,亦具言其事于末篇,論蘇公蓍筮絕倫,默而獨用, 謂此也。
大業九年正月朔旦,[28]有一胡僧,行乞而至度家。弟績出見之。[29]覺其神采不俗,更邀入室,而為具食,坐語良久。胡僧謂績曰:“檀越家似有絕世寶鏡也。[30]可得見耶?”績曰:“法師何以得知之?”僧曰:“貧道受明錄秘術,[31]頗識寶氣。檀越宅上每日常有碧光連日,絳氣屬月,此寶鏡氣也。貧道見之兩年矣。今擇良日,故欲一觀。”績出之。僧跪捧欣躍,又謂績曰:“此鏡有數種靈相,皆當未見。但以金膏涂之,珠粉拭之,舉以照日,必影徹墻壁。”僧又嘆息曰:“更作法試,應照見腑臟。所恨卒無藥耳。但以金煙薰之,玉水洗之,復以金膏珠粉如法拭之,藏之泥中,亦不晦矣。”遂留金煙玉水等法,行之,無不獲驗。而胡僧遂不復見。其年秋,度出兼芮城令。[32]令廳前有一棗樹,圍可數丈,不知幾百年矣。前后令至,皆祠謁此樹,否則殃禍立及也。度以為妖由人興,淫祀宜絕。縣吏皆叩頭請度。度不得已,為之以祀。然陰念此樹當有精魅所托,人不能除,養成其勢。乃密懸此鏡于樹之間。其夜二鼓許,聞其廳前磊落有聲,若雷霆者。遂起視之,則風雨晦暝,纏繞此樹,電光晃耀,忽上忽下。至明,有一大蛇,紫鱗赤尾,綠頭白角,額上有王字,身被數創,死于樹。度便下收鏡,命吏出蛇,焚于縣門外。仍掘樹,樹心有一穴,于地漸大,有巨蛇蟠泊之跡。既而墳之,妖怪遂絕。其年冬,度以御史帶芮城令,持節河北道,[33]開倉糧賑給陜東。[34]時天下大饑,百姓疾病;蒲陜之間,[35]癘疫尤甚。有河北人張龍駒,為度下小吏,其家良賤數十口,一時遇疾。度憫之,赍此入其家,[36]使龍駒持鏡夜照。諸病者見鏡,皆驚起,云:“見龍駒持一月來相照,光陰所及,如冰著體,冷徹腑臟。”即時熱定,至晚并愈。以為無害于鏡,而所濟于眾,令密持此鏡,遍巡百姓。其夜,鏡于匣中,泠然自鳴,聲甚徹遠,良久乃止。度心獨怪。明早,龍駒來謂度曰:“龍駒昨忽夢一人,龍頭蛇身,朱冠紫服,謂龍駒:‘我即鏡精也,名曰紫珍。常有德于君家,故來相托。為我謝王公,百姓有罪,天與之疾,奈何使我反天救物!且病至后月,當漸愈,無為我苦。’”度感其靈怪,因此志之。至后月,病果漸愈,如其言也。大業十年,度弟績自六合丞棄官歸,[37]又將遍游山水,以為長往之策。度止之曰:“今天下向亂,盜賊充斥,欲安之乎?且吾與汝同氣,[38]未嘗遠別。此行也,似將高蹈。[39]昔向子平游五岳,[40]不知所之。汝若追踵前賢,吾所不堪也。”便涕泣對績。績曰:“意已決矣,必不可留。兄今之達人,當無所不體。孔子曰:‘匹夫不奪其志矣。[41]人生百年,忽同過隙,[42]得情則樂,失志則悲,安遂其欲。圣人之義也。”度不得已,與之決別。績曰:“此別也,亦有所求。兄所寶鏡,非塵俗物也。績將抗志云路,棲蹤煙霞,[43]欲兄以此為贈。”度曰:“吾何惜于汝也。”即以與之。績得鏡,遂行,不言所適。至大業十三年夏六月,始歸長安,以鏡歸。謂度曰:“此鏡真寶物也!辭兄之后,先游嵩山少室,[44]降石梁,坐玉壇。屬日暮,遇一嵌巖,有一石堂,可容三五人,績棲息止焉。月夜二更后,有兩人:一貌胡,須眉皓而瘦,稱山公;一面闊,白須、眉長,黑而矮,稱毛生。謂績曰:‘何人斯居也?’績曰:‘尋幽探穴訪奇者。’二人坐與績談久,往往有異義,出于言外。績疑其精怪,引手潛后,開匣取鏡。鏡光出,而二人失聲俯伏。矮者化為龜,胡者化為猿。懸鏡至曉,二身俱殞。龜身帶綠毛,猿身帶白毛。即入箕山,[45]渡潁水,[46]歷太和,[47]視玉井。[48]井旁有池,水湛然綠色。問樵夫,曰:‘此靈湫耳。村閭每八節祭之,[49]以祈福祐。若一祭有闕,即池水出黑云,大雹浸堤壞阜。’績引鏡照之。池水沸涌,有雷如震;忽而池水騰出池中,不遺涓滴;可行二百余步,水落于地。有一魚,可長丈余,粗細大于臂;首紅額白,身作青黃間色,無鱗有涎,[50]蛇形龍角;嘴尖,狀如鱘魚;[51]動而有光,在于泥水,困而不能遠去。績謂蛟也,失水而無能為耳。刃而為炙,甚膏,有味,以充數朝口腹。遂出于宋、汴。[52]汴主人張琦家有女子患,入夜,哀痛之聲,實不堪忍。績問其故。病來已經年歲,白日即安,夜常如此。績停一宿,及聞女子聲,遂開鏡照之。痛者曰:‘戴冠郎被殺!’其病者床下,有大雄雞,死矣;乃是主人七八歲老雞也。游江南,將渡廣陵揚子江。[53]忽暗云覆水,黑風波涌,舟子失容,慮有覆沒。績攜鏡上舟,照江中數步,明朗徹底;風云四斂,波濤遂息;須臾之間,達濟天塹。[54]躋攝山曲芳嶺,[55]或攀絕頂,或入深洞。逢其群鳥,環人而噪;數熊當路而蹲。以鏡揮之,熊鳥奔駭。是時利涉浙江,[56]遇潮出海,濤聲振吼,數百里而聞。舟人曰:‘濤既近,未可渡南。若不回舟,吾輩必葬魚腹。’績出鏡照,江波不進,屹如云立。四面江水,豁開五十余步。水漸清淺,黿鼉散走。[57]舉帆翩翩,直入南浦。[58]然后卻視,濤波洪涌,高數十丈,而至所渡之所也。遂登天臺,[59]周覽洞壑。夜行佩之山谷,去身百步,四面光徹,纖微皆見,林間宿鳥,驚而亂飛。還履會稽,逢異人張始鸞,授績《周髀》《九章》及明堂六甲之事。[60]與陳永同歸。更游豫章。[61]見道士許藏秘,云是旌陽七代孫,[62]有咒登刀履火之術。說妖怪之次,更言豐城縣倉督李敬慎家有三女,[63]遭魅病,人莫能識。藏秘療之無效。績故人曰趙丹,有才器,任豐城縣尉。[64]績因過之。丹命祇承人指績停處。[65]績謂曰:‘欲得倉督李敬慎家居止。’丹遽命敬慎為主,禮績。因問其故。敬曰:‘三女同居堂內閣子,每至日晚,即靚妝炫服。[66]黃昏后,即歸所居閣子,滅燈燭。聽之,竊與人言笑聲。及至曉眠,非喚不覺。日日見瘦,不能下食。制之不令妝梳,即欲自縊投井。無奈之何。’績謂敬曰:‘引視閣子之處。’其閣東有窗。恐其門閉固而難啟,遂晝日先刻斷窗欞四條,卻以物支柱之,如舊。至日暮,敬報績曰:‘妝梳入閣矣。’至一更,聽之,言笑自然。績拔窗欞子,持鏡入閣,照之。三女叫云:‘殺我婿也!’初不見一物。懸鏡至明,有一鼠狼,首尾長一尺三四寸,身無毛齒;有一老鼠,亦無毛齒,其肥大可重五斤;又有守宮,[67]大如人手,身披鱗甲,煥爛五色,頭上有兩角,長可半寸,尾長五寸已上,尾頭一寸色白。并于壁孔前死矣。從此疾愈。其后尋真至廬山,婆娑數月,或棲息長林,或露宿草莽,虎豹結尾,豺狼連跡,舉鏡視之,莫不竄伏。廬山處士蘇賓,奇識之士也,洞明易道,[68]藏往知來,謂績曰:‘天下神物,必不久居人間。今宇宙喪亂,他鄉未必可止,吾子此鏡尚在,足下衛,幸速歸家鄉也。’績然其言,即時北歸。便游河北,夜夢鏡謂績曰:‘我蒙卿兄厚禮,今當舍人間遠去,欲得一別,卿請早歸長安也。’績夢中許之。及曉,獨居思之,恍恍發悸,即時西首秦路。今既見兄,績不負諾矣。終恐此靈物亦非兄所有。”數月,績還河東。大業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匣中悲鳴,其聲纖遠,俄而漸大,若龍咆虎吼,良久乃定。開匣視之,即失鏡矣。
【注釋】 [1]隋:朝代名。開皇元年(581)隋文帝楊堅代北周稱帝,三年(583)都大興(今陜西西安),九年(589)滅南朝陳,全國又復統一。至大業十四年(618)煬帝楊廣被殺于江都(今江蘇揚州),隋亡。共歷二帝,三十八年。汾陰:古縣名。漢置,治所位于今山西萬榮縣西南寶鼎,以其在汾水之南故,因以名之。 [2]鼻:鏡后中心處的提鈕。
[3]“繞鼻列四方”三句:意思說環繞著鏡背面中心處的鼻鈕,分列東西南北四方,依據各方所屬,分別陳布龜龍鳳虎。按,《史記·天官書》唐·司馬貞索隱引緯書《文耀鉤》:“東方其精為龍,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鳳凰),北方為玄武(龜)。” [4]八卦:為《周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用“—”和“--”兩種符號組成,分別代表陽與陰,再交互成為八種符號,以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八種自然現象。 [5]十二辰位:即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6]具畜:各種生肖都具備。按,古時以一種動物屬某一時辰,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等等,所以此處這樣說。 [7]辰畜:即指十二支及各屬的十二種生肖。 [8]隸:字體的一種。系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始于秦代,普遍應用于漢、魏。東晉·衛恒《四體書勢》:“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即胥吏)佐書,曰隸字。”
[9]楊氏納環:東漢楊寶,幼時救一受傷的黃雀,后夢黃衣童子來拜謝,自稱西王母使者,以玉環四枚相謝,令其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
后寶子孫果貴顯,歷四世三公。詳見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楊寶》。
[10]張公喪劍:西晉廣武侯張華,博物多識,因見天上斗牛之間有紫氣,按其分野,問豐城令雷煥,答曰乃寶劍之精,果于是處得雙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華留一支自佩,一支贈雷煥。后劍失去,華亦為趙王司馬倫所殺。詳見唐·房玄齡《晉書·張華傳》。 [11]大業七年:大業是隋煬帝楊廣年號。七年為611年。 [12]御史:官名。秦以前本為史官,漢代御史因職務不同,有侍御史、符璽御史、監軍御史等職目,以后各代常隨事以立名。河東:郡名。本秦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東晉末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 [13]長樂坡:地名,位于長安以東。
[14]稅駕:解駕。停車休息或留宿之意。 [15]華山府君:華山的主神。 [16]河、渭:河,指黃河;渭:指渭水,黃河最大的支流,源出甘肅渭源縣鳥鼠山,東流到陜西潼關入黃河。 [17]下邽(gui 規):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陜西渭南縣東北。后代屢有廢、置。 [18]韓城縣:秦置夏陽縣,隋改韓城縣,位于今陜西東部,黃河西岸。 [19]太陽失曜(yao 耀):即日蝕。曜,光耀;明亮。《詩·檜風·羔裘》:“日出有曜。” [20]月望:古時以每月十五日為月望。 [21]著作郎:官名。三國魏始置,屬中書省,掌編纂國史。晉代改屬秘書省。 [22]蘇綽(498—546),字令綽,西魏京兆武功(今陜西武功)人。少好學,博覽群書,尤精算術。宇文泰召為行臺郎中,深相信,再拜大行臺左丞,參典機密,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計帳戶籍之法,遷度支尚書,兼司農卿。時泰方欲革易政治,求富民強國之道,綽贊同其事,常以天下洶洶、喪亂未定為己任,故忠于事職,終至積勞成疾而卒。 [23]部曲:家仆。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義》:“部曲,奴婢,是為家仆。” [24]蓍筮(shi shi師飾):用蓍草來占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葉互生,夏秋間開白色花。別稱“鋸齒草”、 “蚰蜒草”,古人常用來占卦。筮, 卜卦。
[25]自揲(she 蛇)布卦:親自動手,把蓍草莖分布成卦狀。揲,以蓍草卜卦時,用蓍草五十支,先取一支,剩下的四十九支分作兩疊,然后每四支一數,以定陽爻或陰爻。《易·系辭上》:“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唐·孔穎達疏:“分揲其蓍,皆以四四為數,以象四時。” [26]河、汾:黃河與汾水。 [27]薨(hong轟):周代稱諸侯之死。《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后代常用以稱高級官員或貴族的死。 [28]正月朔旦:正月初一;元旦。朔旦,舊歷的每月初一。 [29]績:即王度弟王績:(585—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性簡放不羈。隋大業中舉孝悌廉潔,授秘書省正字,求為揚州六合縣丞,以嗜酒不任事,世亂,遂還鄉。種黍釀酒,蒔藥草自供,著書東皋。唐高祖李淵武德初待詔門下省,太宗李世民貞觀初以疾罷。時太樂署史焦革家善釀酒,績求為丞,及革死,乃棄官去。預知終期,命薄葬,并自志其墓。撰有《東皋子集》。 [30]檀越:施主。梵語陀那缽底,亦作“檀那”。佛教的稱謂。 [31]明錄:佛教徒所謂的真言。 [32]芮(rui銳)城:縣名。漢置河北縣,北周改芮城縣。即今山西芮城。令:縣令。 [33]持節:古時皇帝派出使者,特持符節以為憑證,并表明身份。河北道:太宗李世民貞觀十道之一,治所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 [34]陜東:古地區名。一般指今河南陜縣西南、靈寶一帶。 [35]蒲、陜:蒲,指蒲州,今山西南部一帶 治所在河東(今山西永濟縣西)。陜,即陜州,北魏置,轄境當今河南三門峽市以西地區,治所在陜縣。 [36]赍:攜帶。
[37]六(lu路)合:縣名。漢置堂邑縣,晉改尉氏縣,隋改六合縣,即今江蘇六合。丞:縣丞。縣令的副職。 [38]同氣:同胞兄弟。南朝梁·任昉《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表》:“世祖武皇帝,情等布衣,寄深同氣。”
[39]高蹈:遠逝;隱遁。《左傳·哀公二十一年》:“使我高蹈。”西晉·杜預注:“高蹈,猶遠行也。” [40]向子平游五岳:向長,字子平,東漢朝歌(今河南淇縣)人。隱居不仕,性尚中和,通《老》、《易》。雖貧無資給,而好事者饋之,取足用而已,余者輒返給。嘗自嘆:“吾已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但未知死何如生耳。”待子女娶嫁既畢,遂肆意與北海禽慶同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終。 [41]匹夫不奪其志矣:言人的志向不可改移。語出《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匹夫,平民。 [42]“人生百年”二句:比喻光陰的迅速流逝。語本《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又《史記·魏豹列傳》:“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耳。”唐·司馬貞索隱:“《莊子》云‘無異騏驥之馳過隙’,則謂馬也;小顏云‘白駒謂日影也。隙,壁隙也。’以言速疾,若日影過壁隙也。” [43]棲蹤煙霞:指隱遁世外。唐·李延壽《北史·徐則傳》:“餐松餌術,棲息煙霞。”煙霞,山水勝景。 [44]嵩山少室:嵩山,五岳中的中岳,位于河南登封北。少室,即少室峰,嵩山三高峰之一。 [45]箕山:山名。位于河南登封境內。 [46]潁水:淮河最大的支流,源出河南登封嵩山西南的潁谷,東南流向,經安徽壽縣正陽關入淮河。 [47]太和:古縣名。隋初改烏突縣置,為太和郡治所,位于今山西臨縣北。 [48]玉井: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詩·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東漢·鄭玄疏:“參旁有玉井,則井星在參東,故稱東井。”按,此處當就其分野而言。 [49]八節:古時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八節。《左傳·僖公五年》:“凡分、至、啟、閉,必書云物,以備故也。”唐·孔穎達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用此八節之日,必登觀臺,書其所見云物氣色。” [50]涎(yan 硯):形容有光澤。《漢書·孝成趙皇后傳》:“有童謠曰:‘燕燕尾涎涎。’”唐·顏師古注:“涎涎,光澤之貌也。”
[51]鱘(xun 尋)魚:體延長,亞圓筒形,長可達一丈,青黃色,吻尖突,肉味鮮美。 [52]宋:州名。隋文帝楊堅開皇中置,治所在睢陽(后改宋城,位于今河南商丘南)。汴:州名。北周宣帝宇文赟改梁州置,因州城臨汴水而得名,治所在浚儀(今河南開封)。 [53]廣陵:古縣名。即今江蘇揚州。揚子江:漢水出嶓冢山,至漢口與岷江合流,東流至揚州,稱揚子江,實以江蘇江都南之揚子津、揚子縣而得名。 [54]天塹(qian欠):天然濠溝。以喻地勢險要,古時多指長江。唐·李延壽《南史·孔范傳》:“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55]攝山:即棲霞山。
《輿地志》: “山多藥草,可以攝生,故名。”位于今江蘇南京市郊。
[56]利涉:順利地渡過。《易·需》:“利涉大川,往有功也。”又《北史·魏紀》:“冰草相結若浮橋,眾軍利涉。”后世因引申以指乘舟過河。
[57]黿(yuan 元):大鱉。即綠團魚,亦稱癩頭黿。鼉(tuo 駝):俗稱豬婆龍,即揚子鱷,皮可張鼓。 [58]南浦:即浦陽江。源出浙江浦江縣,流經諸暨、紹興、蕭山等縣入錢塘江。 [59]天臺:山名。位于今浙江天臺縣北。 [60]《周髀(bi 逼)》:即《周髀算經》,為西漢或更早時期的天文歷算著作。在周地立八尺之表為股,表影為勾,故稱“周髀”。髀,即“股”。它引用了勾股定理,講述弦開方的方法及十分繁復的分數算法;天文方面,主要闡明當時的蓋天說及四分歷法。《九章》:即《九章算術》。從先秦起,經多次增補,最后完成于東漢初年,全書分九章,主要講述了平面與立體幾何的概念,代數的方程式及百分法等。其中負數、分數計算、聯立一次方程解法等都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數學成就。明堂:古時看風水所用的術語,指墓前地氣聚合的地方。六甲:古代術數的一種,《漢書·藝文志》“五行家”著錄有《風鼓六甲》、《文解六甲》等。 [61]豫章:郡名。治所在南昌(今江西南昌)。 [62]旌陽:即指許遜,字敬之,西晉汝南(今河南商水)人。家居南昌,學道于吳猛。舉孝廉,拜旌陽令,以晉室毀亂,乃棄官東歸,周游江湖之上,殄滅毒害。傳說至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寧康初年,于洪州西山成仙,舉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升,雞犬亦隨逐飛去,享年一百三十余歲。宋封神功妙濟真君,故世稱許真君,亦稱許旌陽。 [63]豐城縣:東漢置富城縣,晉改豐城縣,即今江西縣名。倉督:官名。管理糧倉等事務的長官。 [64]縣尉:官名。縣令的屬官,主管治安緝盜等事宜。 [65]祗(zhi 支)承人:官府里承辦雜務的衙役。唐·柳宗元《謝李中丞安撫崔簡戚屬啟》:“循念始終,感懼無地,謹敕祗承人沈澹奉啟陳謝,下情輕黷。” [66]靚(jing 靜)妝炫服:意思說用脂粉細心妝飾,穿上鮮麗奪目的衣服。語本西晉·左思《蜀都賦》:“都人士女,袨服靚妝。” [67]守宮:即“壁虎”。蜥蜴的一種。因其常守伏于屋壁宮墻,以捕食蟲蛾,故名守宮。又,西晉·張華《博物志》卷二:“蜥蜴或名蝘蜒,以器養之以朱砂,體盡赤,所食滿七斤,治搗萬杵,點女人支體,終本不滅,有房室事則滅,故號守宮。” [68]《易》:即《周易》,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內容分《經》、《傳》兩部分。經主要有六十四卦與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辭以作說明,供占卜之用;傳包括解釋卦辭與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
【譯文】 隋朝汾陰縣侯先生,是天下杰出的人士。王度經常用侍奉老師的禮節對待他。他臨終的時候,把一面古鏡贈給王度,說:“拿著這面鏡子,各種妖邪鬼魅就會遠遠地避開。”王度接受過來,把它視為寶物。古鏡直徑八寸,背面正中固定支架的地方,做成麒麟蹲伏的形狀。繞著中心排列四個方位,依次布放著龜、龍、鳳、虎的圖案。四方之外又刻著八卦的符號,八卦外刻著子丑寅卯等代表十二時辰的十二支,而且都配有生肖圖畫,文圖外面,又刻有二十四字,圍繞著鏡邊,字體近似隸書,一點一畫都沒有缺漏,而文體字形,又都不是字書里所能找到的。侯先生說:“背面的文圖,也象征著二十四個節氣。”在陽光下一照,則背面的文字圖畫,都印到鏡中,連最細微的地方,也分毫不差。拿起寶鏡輕輕地敲擊,清亮的聲音緩緩傳出,足足一天才斷絕。啊,這真是一般的鏡子所不能相比的呀!怪不得它被高士賢人所賞識,自稱靈物。侯先生曾經說:“從前我聽說黃帝鑄制十五面古鏡。其中第一個直徑一尺五寸,取法滿月那一天的日數。因為每面鏡子依次相差一寸,所以知道這是第八面寶鏡。”雖然年代久遠,又沒有文字記載,但高士所述,不可認為是虛假的。當年楊寶接受玉環,連續幾代享有高官厚祿,張華丟了寶劍,自身也遭到殺戮。現在王度生逢亂世,平素常常郁郁寡歡。王室一天天衰敗,生活將落到何種地步?寶鏡又丟失了,真令人悲傷啊!現在把它的奇異之處整理出來,寫在后面。幾千年之后,倘若有得到這面寶鏡的,也可以知道它的來由。
煬帝大業七年五月,王度自御史的任上辭歸河東,正趕上侯先生謝世,得到這面古鏡。到了這一年六月,王度回長安,到了長樂坡,住在店主人程雄家里。程雄新近接受客人寄養的一個婢女,十分端莊秀麗,名叫鸚鵡。王度落腳以后,準備整理鞋帽,拿鏡自照。鸚鵡遠遠看見,立即叩頭流血,說:“不敢住了。”王度于是找來主人詢問原因。程雄說:“兩年以前,有一位客人帶著這個婢女從東方來到這里。當時婢女病得很厲害,客人便把她寄留在這里,說:‘回來的時候一定把她領走。’以后再沒有來過,不知道這個婢女的來頭兒。”王度懷疑她是妖精鬼魅,拿著鏡子逼近她。她便哀求說:“請饒我性命,我馬上現出原形!”王度立即蓋上寶鏡,說:“你先說說自己的來歷,然后再變形,我會饒你性命。”婢女拜了又拜,自己述說道:“我是華山山神廟前大松樹下的千年老狐。干了很多變幻身形迷惑世人的事,論罪當死,于是被山神追捕,逃到黃河、渭水一帶,做了下邽陳思恭的義女。陳思恭的妻子鄭氏,待我特別好,把我嫁給同鄉人柴華。我跟柴華情義不投,就逃跑到東邊來,出了韓城縣,被行人李無傲所抓。李無傲是個粗暴的男子,便帶著我四處游走了幾年。前兩年隨他來到這里,倉猝間被留在這里,沒想到遇到上天寶鏡,無法再隱藏形體了。”王度又對她說:“你本來是個老狐貍,變成人形,豈不是害人嗎?”婢女說:“變成人形來侍奉人,對人并沒有害處,但是,逃跑躲藏,變幻惑人,是神仙法規所憎惡的,自然要被定為死罪了。”王度又對她說:“想放了你,可以嗎?”鸚鵡說:“承蒙您的厚恩,怎敢忘記您的大德!可是,天鏡一照,無法再逃脫本來的形體。然而,我長久變作人形,恢復原來的形體,實在令人羞愧不堪。希望您把寶鏡放回匣中,允許我盡情醉酒而死。”王度又對她說:“把寶鏡收到匣中,你不逃跑嗎?”鸚鵡笑了笑說:“您剛才正有好話,還答應放我一條生路。收鏡而放我逃走,豈不是了結了您施恩的心愿?只是天鏡一照,我再沒有逃跑之路。只求得到一段很短的生存時間,以盡一生的歡樂罷了。”王度立刻為她把寶鏡裝進匣中,又為她要來酒菜,把程雄的鄰人都請來,跟鸚鵡飲宴歡笑。婢女很快便喝得大醉,揚袖起舞并且唱道:“寶鏡寶鏡,哀哉我命!自我脫離原形,于今換了幾姓?活著雖然值得高興,死也必定沒有損傷。為什么還要眷戀,獨守這人世一方?”歌罷,拜了又拜,化作老狐貍死去。滿座驚嘆不已。大業八年四月一日,太陽出現陰影。王度當時正在御史臺值班,白天躺在廳閣中,覺得太陽漸漸昏暗。役吏們報告王度說日蝕已到非常的程度。王度整裝時,拿出鏡子,自己覺得寶鏡也很昏暗,再無光亮色澤。王度認為,寶鏡的變化,正與陰陽光影的奧妙相合。否則,為什么在太陽失去光輝的時候,偏偏寶鏡也黯然無光呢?于是驚嘆不已。不久,寶鏡的光彩顯露出來,太陽也漸漸明亮起來。等到太陽復原,寶鏡也清徹明朗如故。自此以后,每逢日蝕月蝕,寶鏡也昏暗無光。這一年八月十五日,朋友薛俠得到一把銅劍。長四尺,連著劍柄。劍柄上盤龍鳳的形狀,左邊的花紋像火焰,右邊的花紋像水波,光彩閃爍,不是尋常之物。薛俠佩著它拜訪王度,說:“這把寶劍我曾試過,每月十五日,趕上天清氣朗的時候,把它放在黑暗的房間里,它能自然發光,照出幾丈遠。我拿著它有很長時間了,知道您愛好珍奇之物,喜歡古器,如饑似渴地想看到它,愿意跟您在今天晚上試一試。”王度欣喜異常。這一夜,果然碰上一個天清月朗的好天氣。于是,嚴密地遮蔽一個房間,一點縫隙都沒有。跟薛俠一起住在這里。王度也拿出寶鏡,放在座位旁邊。不一會兒,寶鏡生輝,光照滿屋。二人相視如同白晝。銅劍橫在寶鏡旁邊,一點兒光彩也沒有。薛俠大驚道:“請把寶鏡裝到匣中。”王度依照他的話做了,然后銅劍才放出光輝。照出不過一二丈罷了。薛俠撫摸著銅劍嘆息道:“天下的神奇之物,也有相克相伏的規律啊。”這以后每到十五月圓的時候,便拿出寶鏡放在暗屋中,光輝曾經射出幾丈遠。如果月光入室,寶鏡便無光。難道是太陽月亮的光輝不可抵擋的緣故嗎?這一年冬天,王度兼任著作郎,奉皇帝詔撰寫國史,準備給蘇綽立傳。王度家有一個叫豹生的老奴,已經七十歲了,本是蘇家的家仆,讀過一些史書傳記,粗略地懂得一些寫文章的事情。看見王度寫的《蘇綽傳》的草稿,悲傷得無法控制自己。王度問他為什么這樣,他對王度說:“我豹生曾經蒙受蘇公優厚的恩遇,現在看見蘇公的話應驗了,所以感到悲傷。著作郎先生現在所有的寶鏡,是蘇公的朋友、河南苗季子送給蘇公的。蘇公愛它愛得厲害。臨死那一年,凄然不樂。曾經請來苗先生對他說:‘我自己估量離死的日子不遠了,不知這面鏡子應該落到誰的手里。現在想算上一卦,請先生您在一旁觀看。’便回頭讓我取蓍草,蘇公親自數蓍草排卦,占卜完畢,蘇公說:‘我死十幾年后,我家就會丟失這面鏡子,不知在什么地方。但是天地間的寶物,或動或靜,都有征兆。現在黃河、汾水一帶常常有寶氣,跟卦上顯示的征兆相合。寶鏡將要在那一帶吧!’季子說:‘也是落到某一個人的手里嗎?’蘇公又仔細地推算一番卦辭,說:‘先進侯家,又歸王氏。這以后,就不能知道它的去向了。’”豹生說罷,淚落如雨。王度問蘇家的人,果然說原來有這面鏡子,蘇公死后,也就不知道鏡子的去向了——像豹生說的那樣。所以王度寫蘇公傳,也把這些事都寫在末篇。評論蘇公占卜靈驗無比,默默地自己使用,說的就是這件事。
大業九年正月初一的早晨,有一位少數民族的和尚,化緣求齋來到王度家門前。弟弟王績出去見他,覺得他神采不凡,便請他進來,為他準備了齋飯,坐著跟他談了很長時間。這位和尚對王績說:“施主家好像有一面舉世無雙的寶鏡吧?能夠讓我看一看嗎?”王績說:“法師您怎么會知道呢?”和尚說:“貧僧學過明錄秘術,很能識別寶氣。施主住宅的上方,每天常有碧光接日,紅光連月,這就是寶鏡之氣。貧僧看見它已經有兩年了。所以今天選了一個良辰吉日,想看一看。”王績拿出了寶鏡。和尚跪著捧起寶鏡,欣喜雀躍。又對王績說:“這面寶鏡還有幾種靈相,大概都還沒有見過。只要用金膏涂抹,珠粉擦拭,對著太陽舉起寶鏡,反射的光影,一定能穿透墻壁。”和尚又嘆息說:“再依神法試照,應該能照見五臟六腑。遺憾的是,始終沒有這種藥啊!只要用金煙薰它,玉水洗它,再用金膏珠粉如法擦拭,即使埋在泥中,也仍然不會失去光輝。”王績于是記下了金煙玉水之法,依法試行,沒有不獲得驗證的。而那位少數民族的和尚,就再也沒有見到。這一年秋天,王度離京兼任芮城縣令。縣令府衙前有一棵棗樹,周圍可達數丈,不知有幾百年了。歷屆縣令到任,都要祭奠、拜謁這棵大樹,否則災禍立刻降臨。王度認為妖孽是由于人們的恐懼、放任而產生,不正當的祭祀應該杜絕。縣吏們都叩頭哀求王度,王度不得已,只好為他們舉行了祭樹儀式。但心中暗想,這棵樹一定有精魅托身,人不能除滅,這才養成了它的兇惡氣焰。于是悄悄地把寶鏡掛到樹上,這一夜二更左右,聽到府衙前轟轟作響,像打雷似的。于是起來觀看。只見棗樹周圍風雨大作,一片昏暗。一會兒,電光閃爍,忽上忽下。到天亮的時候,有一條大蛇,紫鱗紅尾,綠頭白角,額上有個“王”字,身上有多處傷痕,死在樹上。王度便走出府衙,收回寶鏡,命令役吏抬走大蛇,在縣門外燒掉。又挖掉大樹。樹心有一個洞穴,地面以下逐漸寬闊,有巨蛇蟠臥的痕跡。接著填平了它,妖怪于是絕跡。這一年冬天,王度以御史兼芮城縣令的身份,在河北道奉行君命,打開國家糧倉,救濟陜東百姓。當時天下正鬧饑荒,百姓貧病交加。蒲、陜一帶,疫病流行得更加嚴重。有一個河北人叫張龍駒,是王度手下的小吏。他家主仆上下幾十口,一時間都染上了疫病。王度可憐他,把這面寶鏡給他帶回家,讓他在夜里拿著鏡子照人。這些病人看見寶鏡,都驚訝地從床上爬起來,說:“看見龍駒拿著一輪明月來照,光輝照到的地方,像冰塊附到身上,冷徹五臟六腑。”這些人立刻退了燒,到第二天晚上,個個病愈。王度以為,這樣的事對寶鏡并無損害,卻能救助民眾,便命人秘密地拿著寶鏡,到處巡視百姓。這一天夜里,寶鏡在匣中錚錚自鳴,聲音十分清徹悠遠,很久才停止。王度獨自心中奇怪。第二天早晨,龍駒來對王度說:“我昨夜忽然夢見一人,龍首蛇身,戴著紅色的帽子,穿著紫色的衣服,對我說:‘我就是寶鏡的精靈,名叫紫珍,曾對你家有恩德,所以前來有事相托。請替我告訴王先生,百姓有罪,上天降給他們疾病,怎能讓我違反天意救助百姓呢?況且這些疾病兩個月后便會漸漸痊愈,不要再難為我。’”王度覺得這事情實在神奇怪異,因此記下了這些活。到了第三個月,百姓的疾病果然漸漸痊愈,像他說的那樣。大業十年,王度的弟弟王績自六合縣丞的任上辭官還家,又準備遍游山水,以此作為長久之計。王度勸阻他說:“當今天下越來越動蕩不安,盜賊遍地,你想到哪里去呢?況且我跟你手足情深,未曾遠別。你這次遠行,看來好像要去攀登高山大嶺。當年向子平游五岳,最后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你如果追隨前代賢人的腳步,我真是受不了啊!”說著,便對王績痛哭流涕。王績說:“我的決心已經下定,是肯定留不住的。哥哥是當今通達之人,該沒有什么不能體貼的。孔子說:‘對一個極普通的人也不能奪去他的志向。’人生百年,匆匆如白駒過隙,心志得到滿足的就高興,失意的就悲傷。安然地滿足他的欲望,這是圣人的道理。”王度不得已,只好跟他悲傷地告別。王績說:“這一次離別,我也有個請求。哥哥所珍藏的古鏡,不是凡塵之物。我將永絕宦途之念,棲身于山水名勝,希望哥哥把這面寶鏡送給我。”王度說:“在你面前,我還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立刻把寶鏡給了他。王績得了寶鏡,就動身了,也不說到什么地方去。直到大業十三年六月,才回到長安,歸還寶鏡。王績對王度說:“這面古鏡真是寶物啊!我辭別兄長之后,先游嵩山的少室山,走下石梁,又在玉壇上休息。到了晚上,遇到一個山洞,有一個石屋,可以容納三五個人,我就住在這里休息。二更以后,明月當空,發現有兩個人:一個是黑面孔,須眉潔白,身材瘦小,叫山公;一個寬臉膛,白胡須,長眉毛,長得又黑又矮,稱做毛生。對我說:‘什么人住在這里呀?’我回答說:‘是一個尋找幽僻、探求巖穴、游訪奇景的人。’兩個人坐下來跟我談了很久,常常有一些不尋常的觀點,流露于言語之外。我懷疑他們是精怪所變,悄悄地把手伸到后面,開匣取鏡。寶鏡發光,兩個人慘叫一聲趴伏在地。個子矮的化為烏龜,面孔黑的變成老猿。掛起鏡子照到天亮,兩物全都喪命。龜身帶著綠毛,猿身帶著白毛。緊接著,我登上箕山,渡過潁水,經過太和,觀看玉井。玉井旁有一座池塘,池水呈深綠色。問樵夫,樵夫回答說:‘這是一個很靈的池塘。村民們在每年的八個節氣中都要祭奠它,以求神靈降福保祐。如果有一場祭祀沒有舉行,便立刻從池水中涌出黑云,大雹從天而降,堤壩倒塌,山丘崩裂。’我舉鏡照池,池水像開鍋一樣翻涌,雷聲如天崩地裂。忽然,一股池水躍出池塘,一點一滴也沒有飛散,沖出大約二百多步,水落到地上。有一條魚,大約一丈多長,比手臂略粗一些。紅腦袋,白額頭,魚身青黃間雜,沒有鱗片,只有粘液。身為蛇形,卻長著龍的角。嘴尖尖的,樣子像鱘魚。魚身跳動,閃閃有光。因為落在泥水之中,行動艱難,不能遠逃。我認為是一條蛟,因為離開水面而威風全無。殺了它做菜肴,肥美而有味道,數日得飽口腹。于是來到宋、汴一帶。汴州店主人張琦家有一位姑娘得了病,每至夜晚,哀嚎痛叫之聲,實在不堪忍受。我詢問病由。原來發病已經一年多了。白天還好,夜里常常是這個樣子。我又在這兒住了一宿,等聽到姑娘的嚎叫聲,便拿出寶鏡照她。患病的姑娘說:‘戴高冠的男子被殺了!’在那位病人的床下,有一只大公雞,已經死了。原來是店主人七八年的老雞。接著游歷江南,準備從廣陵渡長江。忽然烏云遮蓋著水面,黑風陣陣,波濤洶涌。船夫大驚失色,擔心沉船。我戴鏡上船,照江中數步,明朗見底。風云馬上收斂,波濤立即平息。不大的工夫,渡過了長江。接著攀登攝山曲芳嶺,有時攀登最高的峰頂,有時鉆進幽深的石洞。遇上山中群鳥,圍著人喳喳亂叫,還有幾只大熊,蹲在山路正中。拿出寶鏡驅趕它們,熊鳥立刻驚慌逃竄。這時候本來正好渡浙江,卻偏偏遇上大潮出海,濤聲大作,如龍吟虎吼,幾百里外都可以聽到。船夫說:‘大潮已近,不能南渡。如不轉舵回船,我們這些人一定會葬身魚腹。’我拿出寶鏡,對江而照,江波立刻不再向前奔涌,像白云一樣高高地立在那里。四面的江水,退開五十多步。江水漸漸清淺,魚龜蝦蟹,四散逃走。揚帆翩翩而進,直奔南岸。然后回頭望去,波濤洶涌,高達數十丈,一下子壓到剛才渡江的地方。接著登天臺山,遍游洞穴山谷。夜間佩戴寶鏡在山谷中行走,離身百步開外,四面光輝透射,最細微的東西也都看得清清楚楚。林間宿鳥,驚恐地四處飛竄。回來時經過會稽,遇見一位不尋常的人,名叫張始鸞。傳授給我《周髀》、《九章》等算經,和風水、五行方術之事。跟陳永一起回來。又游覽豫章郡,看見道士許藏秘,說是仙人許真君的七代孫,有念動咒語踩刀踏火的法術。在一起說妖談怪以后,又說到豐城縣的倉督李敬慎家有三個女兒,遭到鬼魅的傷害,沒有人能夠識破。許藏秘去治療,也沒有效果。我有一位老朋友叫趙丹,很有才能,現任豐城縣尉。我于是去拜訪他。趙丹讓手下辦事人安排我的住處。我對趙丹說:‘希望能在倉督李敬慎家居住。’趙丹立刻命令李敬慎做房東,恭恭敬敬地接待我。于是問起病因。敬慎說:‘三個女兒同住在廳堂內閣房中。每到傍晚,便濃妝艷抹,穿得漂漂亮亮。黃昏以后,立即回到所住的閣子里,吹滅燈燭。仔細一聽,便有偷偷地跟人說笑的聲音。等到第二天早晨,卻睡得死死的,不喚不醒。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不進飲食。制止她們不讓梳妝打扮,便吵鬧著要上吊投井,真是無可奈何。’我對敬慎說:‘領我到閣子里看看。’這間閣子東面有窗戶。恐怕閣門關得緊,難以打開,就在白天先割斷四條窗欞,而用別的東西支撐著,看上去和原來一樣。到天黑的時候,敬慎報告說:‘已經梳妝完畢進了閣子了。’到了一更天的時候,近前一聽,里面平靜地說說笑笑。我拔掉窗欞,舉鏡入室,四處晃照。三個姑娘喊道:‘殺我丈夫啦!’起初什么也沒有看見。懸著寶鏡直至天明,有一只黃鼠狼,首尾長一尺三四寸,身上沒有毛,也沒有牙齒;還有一只老鼠,也是沒毛沒牙,又肥又大,足有五斤重;又有一只壁虎,有人手那么大,身披鱗甲,五色斑斕,頭生雙角,長有半寸,尾巴長五寸以上,尾尖有一寸是白色的。都在墻孔前喪命了。三個姑娘的病,從此便痊愈了。這以后到廬山訪仙,漂流數月。有時棲息在茂密的森林中,有時露宿在荒漠的草地上。虎豹結伴,豺狼成群。舉起寶鏡在它們眼前一晃,沒有不逃竄藏匿的。廬山的處士蘇賓,是位見識最廣的人。精通易經變化之道,熟知已往,并能推算未來。他對我說:‘天下神奇之物,一定不會長久留在人間。現在宇內動蕩不安,他鄉未必是可以落腳的地方。先生您這面寶鏡還在,眼下足可以保您平安,希望您趕緊回家鄉吧。’我認為他的話很對,即刻北歸。順路游歷河北,夜間夢見寶鏡對我說:‘承蒙您的兄長厚禮相待,現在要離開人間遠去,要向您的兄長告別,請您及早回長安吧。’我在夢中答應了它。到了早晨,獨自坐在那里想這件事,覺得精神恍忽,心跡不寧。立刻向西而來,直奔長安。現在既然見到了兄長,我就沒有違背夢中的承諾。恐怕這件靈物終究也不是兄長長期擁有之物。”幾個月以后,王績回河東。大業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匣中發出悲哀的鳴叫聲。那聲音纖細悠遠,不久逐漸變得宏亮起來,如龍咆虎吼,很久才停。打開匣子一看,寶鏡已經沒有了。
【總案】 本篇當出現于隋末唐初,歷來治文學史的人,都認為它上接六朝志怪之余緒,下開唐人傳奇的先河,是承前啟后的轉捩之作,故被推為唐代早期小說的代表篇目,在小說的發展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在這里,作者自己作為主人公出現在小說中,使人讀來,易生親切、真實之感。這種寫法或始于隋·侯白《啟顏錄》,經《古鏡記》、張鷟《朝野僉載》等作品,至中、晚唐而大盛:或假記見聞以敷衍故事,或借故事而大發議論,蔚然成為一代風氣,即便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就本篇看來,主人公并沒有多少生動具體的形象特征,古鏡雖稱靈異奇物,也只是貫穿連結情節的一條線索而已,其本身是類型的、概念化的,還不具備個性的、典型的因素。所以,它的骨架也只是由十二段情節各異、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小故事組成,其間尚缺乏有機的、內在的關聯。從小說史的角度衡量,《古鏡記》雖然篇幅龐大,基本上卻未脫六朝志怪“講故事”的窠臼,因為它不過是短章小幅的重疊串合罷了,遠未像后來成熟期的唐傳奇,著力刻畫出一些性格鮮明、富于獨創色彩的人物形象,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小說的首要標志。
當然,上述的評論,絲毫不意味著否認這部小說較之前朝作品有許多演進發展的地方,恰恰相反,它在這方面的成就倒是呈現得十分明顯。例如,《古鏡記》首尾完備,結構上雖然仍采取單線進行、平鋪直敘的傳統寫法,就它這樣的洋洋大篇來說,未免顯得有點板滯,但總體上卻還是嚴密緊湊的,況且它有貫穿始終的中心人物與線索,有統一的題旨(降妖祛難)。而在藝術手法上則精于刻畫,筆致細膩,無論動態還是靜態,都注意到多角度、多層次的表現。像一開頭對于古鏡的記述以及其后多方面的照應(合于陰陽光景之妙、與薛俠銅劍的比試等);為豐城縣倉督李敬慎家三女除怪的一段描寫,都委婉入勝,頗有新意。尤其是關于程雄婢鸚鵡臨死前的刻畫,更是曲折入情,生動形象地表達出其心理狀態,籠罩著濃郁的感傷氣氛,伴和著她辭世的歌聲,讀來意味深長。這些,都是許多粗陳梗概、篇章短小的六朝志怪小說所無法比擬的;即便如《燕丹子》、《漢武故事》那樣的鴻篇巨制,或描摹粗略、文字質直,或結構松散、情節支離,相形之下,皆自見遜色了
就小說內容考察,《古鏡記》基本上未出六朝志怪所表述的范圍,似乎不及在藝術手法的運用方面有特色。其中記敘殄滅盤踞在芮城令廳前棗樹上的妖蛇、潁水靈湫里的巨魚、汴州蠱惑張琦女兒的大雄雞、魅病豐城李敬慎三個女兒的精怪,以及為蒲、陜百姓驅治癘疫、分豁錢塘波濤以利涉等六件事,都屬于除害消災的義舉,是符合人們的意愿的,自然應該加以肯定。但殲殺逃避捕逐的鸚鵡婢與嵩山少室的龜猿二怪,這兩件事的性質卻難說了,因為他們絲毫也不曾危害于人。像鸚鵡,她雖是由華山府君廟前長松下千歲老貍幻化所成,然而在人間的社會地位卻是低賤的,其坎坷經歷,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封建時代下層婦女悲慘命運的真實寫照。所以她臨終前的歌聲:“自我離形,于今幾姓?生雖可樂,死不必傷。何為眷戀,守此一方!”固然表現了超現實的、俯仰滄桑的曠達情趣,但同時也彌漫著人世間的、排遣不開的悲涼悱惻的意味,這就是由于她的現實境遇是遠遠談不到“愜意”二字的。而嵩山猿龜可以說是另一種情況,應屬于見識卓異、究心玄理的山林隱士一類,故于月夜更深之際,與欲“抗志云路,棲蹤煙霞”的王績交談,“往往有異義,出于言外”,頗具清奇絕俗的韻味。然而在小說里,作者卻不分皂白,將它們和蠱害人類的妖邪同樣看待,一律給以形現身亡的下場,未免有點善惡混淆,真是教人莫名其妙。本篇的局限性還表現在“其年冬,(王)度以御史帶芮城令,持節河北道,開倉糧賑給陜東”這一段內。當時的狀況是:“天下大饑,百姓疾病,蒲、陜之間,癘疫尤甚”。在王度給其屬下小吏張龍駒一家“良賤數十口”治好病后,又“以為無害于鏡,而所濟于眾,令密持此鏡,遍巡百姓”。這本來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但作者卻假托鏡神顯靈,說什么“百姓有罪,天與之疾,奈何使我反天救物”的鬼話,阻止了這種義舉;并把因為封建統治階級的貪殘暴虐所造成的災難諉罪于無辜的窮苦百姓,實在是荒謬之至。再如詳細鋪述蘇綽于臨終前以蓍筮占卦,預測古鏡的行蹤;廬山處士蘇賓“洞明《易》道,藏往知來”,他對王績所說的“天下神物,必不久居人間”的一席話,都充滿了濃厚的宿命論色彩。
總之,作為從漢魏六朝志怪到唐傳奇轉折期間的作品,《古鏡記》主要寫靈異怪誕之事,明顯地接受了以前小說中記敘鬼神因果的傳統,還不善于塑造具有鮮明個性與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但它已是首尾連貫、精心制作的大篇,細致委曲,宛轉有變,開始注意到文采意象與環境的渲染、心理的描寫 所以,說它一改往昔那種“殘叢小語”式的粗陳梗概,顯露出唐人“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六)的先風是不錯的。
喬力,豐志,宋緒連
上一篇:《南柯太守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聊齋志異《司文郎》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