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吳兆騫
驚沙莽莽颯風飆,赤燒連天夜氣遙。
雪嶺三更人尚獵,冰河四月凍初消。
客同屬國思傳雁,地是陰山學射雕。
忽憶吳趨歌吹地,楊花樓閣玉驄驕。
作者此詩寫于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戍所,在描繪北國風情的同時,寄寓了赦還的希望和對江南家園的思念。
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均為寫景句,但在意象上卻有不同。驚沙蔽天,狂風怒卷,燒荒草的野火遠連天際,與遙遠的夜氣相融合:其意象境界闊大,豪氣充溢,反映了東北平原特有的景色。三更過后,雪嶺上還有人在打獵;四月已到,冰封的河流方始解凍:頷聯(lián)在寫景的同時描繪了當?shù)氐拿袼罪L情和物候特征,雖然取景的視角同首聯(lián)相比相對縮小,但詩句中傳達的“信息”卻更加具體。這些當?shù)厝搜壑辛曇詾槌5娘L物景色,在長于江南水鄉(xiāng)的作者看來,便無一不顯示出充滿北地風情的新鮮感。
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的側重點在于抒情,同時又處處聯(lián)系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以壯闊、肅殺的北地風光為背景。屬國指漢朝的蘇武。他受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匈奴貴族多方威脅誘降,又把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始終未能屈其志。后來,漢昭帝得知蘇武尚在人世,就對匈奴謊稱在上林苑射雁,得系于雁腳的蘇武書信,這樣匈奴便只好把扣留了十九年的蘇武放還。歸國后,蘇武任典屬國。當時,作者的處境與蘇武有某些相似,一個是發(fā)配塞外的罪犯,一個是囚禁番邦的使者。詩中的“客”字,措詞獨具匠心。明明是被囚之身,卻偏偏說是異鄉(xiāng)作客,從中既隱隱可見作者無罪被譴的遭遇,又透露出一種苦澀的詼諧,可謂詩中的“春秋筆法”。“思傳雁”三字,表達了作者盼望沉冤昭雪的心情。作者希望遠在紫禁城內的大清皇帝和達官貴人不要把他遺忘,有朝一日放他回鄉(xiāng)。然而,事實上真正為他的南還不懈奔走的是他的好友顧貞觀。康熙十五年(1676),顧貞觀進京,在當時任武英殿大學士的明珠家中設館,很受明珠及其子納蘭性德的禮遇。于是,顧便乘機進言,請明珠相助,設法讓吳兆騫早日南還。當時,明珠并未答應。顧貞觀一時意氣奮發(fā),揮筆寫下了兩首極其出色的《金縷曲》,“以詞代書”,寄給遠在塞外的吳兆騫,發(fā)誓一定要營救好友南歸。據(jù)說后來納蘭性德讀了這兩首詞,“為泣下數(shù)行”,答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當以身任之,不俟兄他囑也”。顧貞觀又說:“人壽幾何,請以五載為期。”納蘭性德又去懇求父親,總算見許。五年以后,吳兆騫果然被放南歸。這段逸事是“題外話”,但有助于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地是”句在記錄作者流放生活一個側面的同時,也透露出作者頗為灑脫的心境:他并未被厄運擊倒,而是正視現(xiàn)實,“入鄉(xiāng)隨俗”,在陰山腳下學習射雕。
尾聯(lián)是作者夜行途中突然憶起的往事。據(jù)崔豹《古今注》記載:“《吳趨行》,吳人以歌其地。”又唐代詩人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詩云:“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作者憶起的并不是一時一地的生活片斷,而是他在“江南佳麗地”度過的少年和青年時代。末句可析為三個意象,每一意象都有其各自的表意功能。楊花,暗示暮春時節(jié),與頷聯(lián)的“冰河四月”相對應;而冰河的凝固與楊花的漫天飛舞恰成反襯:一個充滿了沉沉死氣,另一個則洋溢著活潑的生機。樓閣,指江南鱗次櫛比的建筑,暗示其富饒和繁華,與首聯(lián)荒涼、肅殺的景象相映襯。玉驄驕,謂驟馬馳騁春郊。很顯然馬上騎手的心情是愉快的,閑適的,與“思傳雁”、“學射雕”的作者顯然不同。總之,死氣與生機、樓閣與驚沙、玉驄驕與思傳雁和學射雕的對比,其實正是現(xiàn)實與夢想所形成的強烈反差的縮影;在此對比之中,作者心情的痛苦以及對賜還的盼望,已隱隱地暗示讀者。
上一篇:夜過借園見主人坐月下吹笛(二首選一)·袁枚
下一篇:月下演東坡語(二首選一)·汪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