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小提琴與調色板》
作者勃拉克。這是一幅高而狹窄的畫,其中仍然可以認得出來物體是支離破碎的,緊密偏排的色彩小平面,在觀賞者眼前發(fā)生的變化,它徹底闡明了變形,同時并置和連續(xù)視覺概念,藝術家在這里用任意的幾何透視原理觀察自然,終于將自己從文藝復興的自然世界中解放出來,這是畫家從禁錮了藝術家的近500年的體系中得到解放的時刻。因此,他們將擺脫把繪畫當作視覺的真實面進行模仿的概念,自由自在地探索自己所向往的任何視覺方向,體驗或直覺。《小提琴與調色板》具有一種相對的雕塑般的突出,冷峻,堅硬。這里畫家使主體形象扁平成為有調子的色彩平面,并且把物體融合進它們周圍的空間中去,因此,每樣東西都變成了一個色彩平面。這種平面,在有限而又極易感知的深度中發(fā)生作用。正如勃拉克自己所說的一樣,他追求的是“一個可以摸得到的,幾乎可以說是一個手工做的空間。”《小提琴與調色板》與畢加索同時期的作品一樣,共同形成了立體主義發(fā)展的第一階段,而“分析立體主義”的名稱正是在這時明確開始的。《小提琴與調色板》中,物體和整個繪畫空間完全綜合成一體。幾何結構集中到整個畫面上,同時,向外到畫布的邊緣,又更加松散和開放,這樣使物象更加明確地出現(xiàn)了,勃拉克在這里把線結構與調和得很雅致的短筆觸結合起來,筆觸的特點便起著豐富表面的重要作用,明度也有著并不復雜的變化,甚至產生了在表面和深度之間的運動,畫面的顏料質感,由線結構的尖銳幾何形聚成的垂直與傾斜,帶角度的平面來控制和支配。直線和平面,都用來暗示那微妙然而又強烈的《小提琴與調色板》的位置的變換,是在有限的,但又不斷變化的繪畫深度之內進行的。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抽象藝術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弧線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