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花·黃任
行人莫折柳青青,看取楊花可暫停。
到底不知離別苦,后身還去化浮萍。
黃任的這首《楊花》詩,以見解新穎、篇法圓緊顯示出自己的特色,詩人本人也因此詩的成功而獲得“黃楊花”的雅號。
“楊花”,即柳絮。詩詠楊花,卻從勸說“行人莫折柳青青”說起。行人折柳是怎么回事?楊花與折柳又有什么相干呢!原來,在古人心目中,“柳”字的讀音諧“留”字,送別時折柳相贈用以表示挽留之意。李白的“春風(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其中即包含有這一層意思。本詩作者黃任卻一反傳統(tǒng),標(biāo)新立異,勸人在送行時不要折柳,原因是詩人從楊花身上受到了啟發(fā)。因而在首句大聲喝起之后,便于次句揭出原因,點到楊花。“看取”之“取”作語助,表示動作的進(jìn)行;“可暫停”,回應(yīng)上句“折柳”二字。意思是如果看到了楊花,了解到了楊花的本性,那就不會再去折柳了。三四句作進(jìn)一步的申述,補足第二句的意思。詩人像是指著楊花在說:你看,楊花本身即是不知離別之苦的。否則,它在飄落水中之后不會化為浮萍了。關(guān)于楊花化為浮萍的說法,并不科學(xué),但古已有之。蘇軾《水龍吟·次章質(zhì)夫楊花詞》:“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浮萍是隨風(fēng)浪飄動的水草,萍蹤不定,正如游子一樣。這怎能讓人相信生出楊花的柳枝會成為多情挽留行客的象征呢?詩人的議論繞了一圈,最終又回到開篇的“行人莫折柳青青”這一層意思上。就議論而言,全詩的重點無疑是在首句。但若對全詩細(xì)加品味,則又不能不承認(rèn)感情的泉眼卻是在第三句的“離別苦”三字上。有了“離別苦”的體驗,才會對折柳贈別的習(xí)俗發(fā)生疑問,也才會引出柳絮化浮萍的聯(lián)想和議論。只是詩人對“離別苦”的表達(dá),不采取直抒的方式而是借助于邏輯嚴(yán)密的議論罷了。
此詩篇法圓緊,一氣蟬聯(lián)而下,句句相承,首尾呼應(yīng)。詩人不斷提出論斷,造成懸念,又不斷加以說明,在所作的說明中又有新的懸念,還需再次加以說明,直到末句,才算將謎底完全揭開。一如抽蕉、剝筍,剝?nèi)ヒ粚樱忠娨粚樱且徽Z道破。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曾把詩的寫法分為兩類,一類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詩”,如杜甫的“日出籬東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鳴翡翠,沙僻舞鹍雞”(《絕句六首》之一)與“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四首》之三),另一類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詩”,如金昌緒的“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春怨》)。黃任的這首《楊花》詩,也是“一篇一意”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上一篇:揚州訪汪辰初·錢澄之
下一篇:楊花·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