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屈大均
白金乃人肉,黃金乃人膏。
使君非豺虎,為政何腥臊。
陳融在《颙園詩話》中曾說屈大均如“燕趙豪杰”。這個比喻頗能道出屈氏慷慨不群的性格。的確,他做人是熱烈的,是恨、是愛都表現得十分強烈與鮮明。“風格即人”,他的這種個性也反映到詩歌創作中,《民謠》這首詩就是如此。前兩句從修辭學上來說是互文與比喻。互文見義是民歌、民謠常用的修辭手法,如《木蘭詩》中的“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意為雄兔、雌兔皆“腳撲朔”、“眼迷離”。此詩亦如此,言貪官污吏巧取豪奪來的“白金”、“黃金”,皆為“人肉”“人膏”。《后漢書·仲長統傳》引仲作《理亂篇》曾言:“使餓狼守庖廚,饑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意為使貪官污吏為地方守令,他們會把當地人民財富盤剝殆盡。大均把這個道理說得直截了當,因而變暗喻為明喻,把這個習見的比喻說得十分奇特、精警、令讀者觸目驚心,仿佛血淋淋的脂膏就擺在面前。第三句從表面上看似為地方守令開脫“使君非豺虎”,“使君”是對州郡長官的尊稱,在清代可以指府、道長吏。“非豺虎”,意為不是“豺虎”,但對地方守令提出是不是“豺虎”的問題,其距“豺虎”已不遠矣。于是緊接“為政何腥臊?”其指責、痛恨、怒罵一并而發,真是痛快淋漓。詩人先把“為政”這個大題目搬出,為政指處理政務。《論語》其中的一章名就是“為政”,并提出了“為政以德”,這樣“為政”才會得到人民的擁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而此等“使君”“為政”卻非常“腥臊”,(用“何”字以增加“腥臊”之度)這就坐實了“使君”即是“豺虎”,它以百姓膏血皮肉為食。“腥臊”二字還有另外兩重含義。《國語·周語上》官:“國之將亡,其君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穢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其刑矯誣,百姓攜貳。”原來“其政腥臊”正是百姓離心、國之將亡的表象。所以,這個詞也是用來詛咒剛剛在中原站穩腳跟的滿清統治者,盼望他們的末日早些到來。另外杜甫《避地》詩云:“神堯舊天下,會見出腥臊。”用“腥臊”代表侵入中原的少數民族的叛軍。后遂用以指異族統治。詩人用此典以點明滿洲統治者本不會施仁政、“腥臊”正是其“為政”的特點。因此,最后一句看似直白,實際上是一石三鳥。屈大均的詩慷慨悲歌如“萬壑奔濤,一瀉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藏蛟龍神怪,非若平湖淺水,止有魚蝦蟹鱉”。(見王煐《嶺南三大家詩選序》)此詩也說明了王煐之論的正確。
上一篇:明妃·吳雯
下一篇:民治學校園紀事詩后十首(其十)·于右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