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汪中
孤館寒梅發,春風款款來。
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
汪中是清代中葉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學家,他一生命運坎坷,七歲喪父,二十五歲應省試落第,又得了怔忡之病,于是絕意科舉,而過著為人作嫁的幕僚生活。晚年多病,在杭州文瀾閣校書時積勞死去,年僅五十歲。“少苦孤露,長苦奔走,晚苦疾疢,……未嘗有生人之樂焉。”汪喜孫(汪中之子)《容甫先生年譜》中的這幾句話,概括了他的一生。因此,汪中的詩,同乾隆時代另一位薄命詩人、他的好朋友黃仲則一樣,充滿了感傷的情調。但是這一首《梅花》詩,卻在寒冷中透露出春意,在凄寂中泛溢著憧憬,與其他作品有別
這首詩究竟寫于何時,作于何地,不大能夠說得十分確切。《容甫先生遺詩》是把它編在庚寅即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這是汪中省試落第后的第三年。據《年譜》,他這時正在太平府(今安徽當涂)太守沈業富處入幕,已經是第二個年頭了。離鄉背井、俯仰因人的幕客生涯,當然不是自視頗高的汪中心甘情愿地樂就的,何況揚州家里還有一位歷盡艱辛把他撫養成人的老母!這年春天再度離家時,他寫了一首《別母》詩:“細雨春燈夜欲分,白頭閑坐話艱辛。出門便是天涯別,明日思親夢里人。”情調頗為感傷。《梅花》詩是編在這首《別母》詩后面的,也許,這是他從揚州回到當涂后,在春寒尚厲的時候寫的吧?在沒有別的反證材料之前,我們姑且這樣認定。
這首詩前面兩句,是詩人看到梅花開放而發出的喜悅。“孤館”是他所處的環境。一個人作客在外,孤零零地住在館舍中,是難免要產生寂寞、凄清的情懷的,何況是春寒料峭的時分!柳永《戚氏》詞說:“孤館,度日如年。”秦觀《踏莎行》詞說:“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可為佐證。然而在這令人愁苦的環境中,忽然看到一樹梅花,頂著寒氣,冉冉地、茁壯地開放了,這景象,怎能不使他感到分外的喜悅!這喜悅,有著豐富的文化心理內涵,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切不可輕輕放過。
這兩句詩的文化心理內涵是什么呢?第一,梅花的出現,使詩人獲得了朝夕相對的伴侶,可以破除孤寂。第二,自六朝以降,不斷增加的詩人的吟詠,使梅花成為傲寒的象征。何遜稱贊它“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詠早梅》);陰鏗稱贊它“春近寒難轉,梅舒雪尚飄”(《詠雪里梅》);王安石的《梅花》說得更好:“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邇后陸游、高啟等都有膾炙人口的詠梅名作,梅花傲寒的象征意象,遂成為強大的文化心理積淀;汪中這位多才的詩人自然接受了這一集體無意識的影響。他此時正處在人生挫折的初期,與命運作斗爭的意念尚未消失,故見到梅花的凌寒開放,自不免因內模仿作用而產生興奮之情。第三,伴隨著“寒梅”的花發,“春風”也“款款”(緩慢)地來了。春風是喚醒萬物的天使,是給大地帶來生氣的力量。“暗添芳草池塘色,遠遞高樓簫管聲。”(羅鄴《春風》)“暗入畦園里,潛吹草木中。蘭蓀才有綠,桃杏未成紅。已覺寒光盡,還看淑氣通。”(陳九流《賦得春風扇微和》)汪中寫出“春風款款來”這一“象”的時候,其所蘊含的“意”自亦包括這些內容。以上三個內涵是互相關連、有序遞進、由淺而深的,表現出一個沖破嚴寒、生機勃發的含蓄的意境。
詩的后面兩句,是由此及彼,因己地之“春意”而聯想到家鄉的“春意”。前面說過,汪中寫這首詩時剛從揚州回到當涂不久,別母的感傷還縈回在腦際,現在得到寒梅開放的歡樂信息,振奮之余,自不免亦對家鄉——更具體的是對老母,生發同樣的期望和禱祝。這兩句詩,因為對比鮮明,令人十分驚喜。“故園花落盡”,冬天,故鄉的花卉都凋謝了,大自然脫去了它的彩衣,一片荒涼,一片衰颯——這是詩人不久前在家鄉看到的情景。現在呢?“江上一枝開”,傲寒的梅花,一枝獨秀地在江上開放了(揚州在長江邊,故云),它打破了嚴寒的統治,它帶來了春天的消息,這形象是多么的美啊!——這是詩人的想像之詞。汪中的詩思,就這樣從“孤館寒梅發”而聯想及于“江上一枝開”,溝通了當涂和揚州的“春意”,亦即對自己對家人都充滿了希望和憧憬。
眾花落盡、梅花獨放的景象,前人亦曾有所描述。梁簡文帝《梅花賦》說:他宮中的奇花異木,到了冬天“并皆枯悴,色落摧風”,而“梅花特早,偏能識春,或承陽而發金,乍染雪而披銀。”林逋《山園小梅》說:“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寫得都頗為鮮明生動。唐僧齊已的《早梅》詩,更是汪中此詩的藍本,詩云:“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據說“一枝”原作“數枝”,是鄭谷建議改的,確能更為精警傳神,令人驚喜。汪中此詩以大江作為背景,境界又更為開闊了。
綜上所述,這首詩,篇幅雖短,而風格清剛,意境開闊,內涵豐富,抒情含蓄,在容甫詩中別開一境,是耐人咀嚼的好詩。
上一篇:梅花·王允晳
下一篇:梅花·沈德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