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刊雜劇三十種》的主要內容,《元刊雜劇三十種》導讀
《元刊雜劇三十種》是今存唯一的元人刊刻的元代雜劇作品集。原書無題名。今知最早的收藏者為明代文學家李開先,后輾轉歸清代藏書家黃丕烈。黃丕烈依版本分類,以宋刻本為甲編,元刻本為乙編,因將此書題為 《元刻古今雜劇乙編》。清末明初,此書為上虞羅振玉所得。1914年,羅振玉在日本時,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借出此書,刊行問世,題為 《復元槧古今雜劇三十種》。十年后,上海中國書店將此復刻本影印,題為《元刻古今雜劇三十種》,并冠以王國維的《敘錄》。1958年,《古本戲曲叢刊四集》將此書收入,題為 《元刊古今雜劇三十種》,此書才普遍流行。
《元刊雜劇三十種》所收劇目包括關漢卿的《西蜀夢》、《拜月亭》、《單刀會》、《調風月》;高文秀的 《遇上皇》;鄭廷玉的《疏者下船》、《冤家債主》;馬致遠的《陳摶高臥》、《任風子》;武漢臣的 《老生兒》; 尚仲賢的 《三奪槊》、《氣英布》;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石君寶的《紫云亭》;張國賓的《汗衫記》、《衣錦還鄉》;孟漢卿的《魔合羅》;王伯成的《貶夜郎》;岳伯川的《借鐵拐李還魂》;狄君厚的《介子推》;孔文卿的《東窗事犯》;楊梓的《霍光鬼諫》;宮天梃的《范張雞黍》、《七里灘》;鄭光祖的《周公攝政》;金仁杰的《追韓信》;范康的 《竹葉舟》; 無名氏的 《博望燒屯》、《張千替殺妻》、《焚兒救母》。其中有14種為海內孤本。
《元刊雜劇三十種》中,在劇名前題有“古杭新刊的本”和 “古杭新刊關目”的有7種,題 “大都新刊”和 “大都新編”的4種,其他還有題“新刊關目”、“新刊的本”、“新編足本”、“新刊”、“新編”等字樣的,可見為不同曲本匯輯成集的本子。所收作品,與明代抄本、刻本在體制、文字上多有出入,如不分楔子與折數,每組套曲前很少寫明宮調,科白多有省略等等。因此,《元刊雜劇三十種》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比勘材料,且為探尋雜劇劇本的演化提供了方便。
由于刻工粗略,校讎不精,訛文、脫落、增衍錯見疊出,加以元代通用的省文別字、假借字雜處其間,使原書顯得有些駁雜。此后,相繼有人進行校訂。30年代,盧前為中國雜志公司編印 《元人雜劇全集》,收入《元刊雜劇三十種》中的孤本11種,并加以校訂。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隋樹森編的 《元曲選外編》,收入《元刊雜劇三十種》中的孤本14種,也作了一些校訂。盧、隋二家所校,除復見的之外,共校16種。1962年鄭騫的《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在臺北出版,是為第一部《元刊雜劇三十種》的全書整理本。鄭氏校本書前有《校訂凡例》,每劇后附《校勘記》,特別在調名的體認、曲律的勘定和佚曲的增補等方面頗有創見。鄭騫還依據《脈望館鈔校本雜劇》中《王粲登樓》一劇的何煌校記,整理出在元末流傳的《王粲登樓》的新本,使保留元代雜劇原貌的劇本又多了一種。1980年,徐沁君的《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此書以《古本戲曲叢刊四集》中的《元刊雜劇三十種》為底本,以中國書店影印日本復刻本以及屬于元刊本系統的后出版本 (如清何煌校明趙琦美 《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過錄本、鄭振鐸編《世界文庫》本等)為校本,明刻、明抄本以及其后出版本(如《古本戲曲叢刊四集》本、《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和《古名家雜劇》等)為參校本,劃分了楔子和各折,增補了宮調名稱,補正了脫落或訛誤的曲牌名,腳色改用全稱,補寫唱、白、科,據曲譜為曲文斷句,采用規范的簡化字,統一異體字并改正通借字,并在每劇之前編寫了劇情說明及劇中人物表。1988年,蘭州大學出版社又出版了寧希元的《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該書在前人整理的基礎上又作了點校,以《古本戲曲叢刊四集》本的《元刊雜劇三十種》為底本,并間或采用日本復刻本,以明刊各雜劇總集、曲選、曲譜(如新安徐氏 《古名家雜劇》、息機子 《古今雜劇選》、無名氏 《盛世新聲》等)13種本子為參校本,正字、定音、補題作者名字、補寫劇目全名、標示楔子和折數、增補宮調名稱。于增刪改動處盡量提出證據。改正假借字(但反映元代特殊用字習慣的通用字予以保留)。曲文斷句,概從曲譜。并在每劇校勘記之前附有作者姓字、版本目錄、故事梗概、參校資料以及其他有關考訂資料。由于《元刊雜劇三十種》不斷受到精于曲學的研究者的整理校訂而臻于完善。
《元刊雜劇三十種》能使人們看到元雜劇的本來面目。有的劇本如《疏者下船》、《趙氏孤兒》等與明刊本有很大差異,在與明刊本比較中可見雜劇由元至明的變化。《元刊雜劇三十種》是戲曲研究的珍貴文獻。
上一篇:《元典章》的主要內容,《元典章》導讀
下一篇:《元史》的主要內容,《元史》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