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
【釋義】
原意指用手段欺騙別人。后來形容經常改變主意,反復無常。
【出處】
戰國·莊子《莊子·齊物論》:“狙(jū)公賦芧(xù),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典故】
《莊子·齊物論》中記載著這么一個故事:
宋國有個老人喂養了一群猴子。老人家境貧寒,但卻非常喜歡猴子,寧愿餓著自己,也要騰出點錢給猴子買吃的,不讓猴子餓肚子。老人和猴子相處得很融洽,猴子想什么,老人一眼就知道;老人說什么,猴子也可以很好地理解。
猴子吃得越來越多,老人喂養得越來越吃力。老人想要減少猴子的食物,對猴子們說:“從明天開始,你們吃橡子,早上吃三個,晚上吃四個。可以嗎?”猴子自然不樂意,吱吱哇哇地亂叫。
老人又說:“這樣吧,早上給你們四個,晚上給三個。可以嗎?”猴子一聽,都非常高興。
后來,人們從這個故事中演變出“朝三暮四”這一成語。
上一篇:望洋興嘆典故故事|望洋興嘆釋義
下一篇:杞人憂天典故故事|杞人憂天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