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殷蕓·小說
亦題《殷蕓小說》、《梁武小說》。南朝梁志人小說集。殷蕓編撰。《隋書·經籍志》子部小說家類著錄。原書三十卷,隋時存十卷,明初尚存,后散佚。宋時避太祖趙匡胤父趙弘殷諱改“殷”為“商”,故又稱《商蕓小說》。有《說郛》本、《五朝小說》本、《古今說部叢書》本及《敬修堂叢書》本,均一卷;另有《續談助》本、《紺珠集》本、《類說》本、唐蘭輯本(《周叔鎪先生六十生日紀念文集》);魯迅《古小說鉤沉》輯有佚文一百三十五條;《余嘉錫論學雜著》輯有佚文一百五十四條,作十卷;周楞伽輯本有一百六十三條(見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叢書》本)。據《史通·雜說篇》記:“晉武庫失火,漢高祖斬蛇劍穿屋而飛,其言不經,梁武令殷蕓編為小說。”當是梁武帝作通史時,凡不經之說為通史所不取者,皆令殷蕓編為《小說》,是《小說》因通史而作,猶通史之外乘(參見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顯見是書“奉敕有意所撰”(參見余嘉錫《殷蕓小說輯證序言》)。《殷蕓小說》有以下三個特點:(1)系纂錄故書雅記,每條必注書名。《續談助》及《說郛》所引尚存其原式,他書則徑刪去。其體例謹嚴,與六朝人他書隨手抄撮不著出處者不同。宋晁載之則云:“其書載自秦漢迄東晉江左人物,雖與諸史時有異同,然皆細事,史官所宜略。又多取劉義慶《世說》、《語林》、《志怪》等已詳事,故鈔之特略。”如《裴令公》則“出《世說》”,《瘐后》出《語林》等。說《殷蕓小說》為編纂式的筆記小說體式,大致不差。(2)是書援據廣博,征引繁富,題材范圍很廣泛,舉凡民間傳說、山川風物、名人事跡,以及街談巷語、道聽途說等皆有輯錄。如《秦始皇作石橋》、《天河之東有織女》等則為民間傳說或神話傳說。尤其是《甕想》,記某貧人宿于甕中,幻想賣此甕得若干,可販二甕,二甕再為四,可得利無窮,后甕破幻想亦滅。是民間故事佳品。《鄭玄》、《鐘毓鐘會》、《孝武》等為名人軼事。《蜀盤洛鐘》則是關于山川風物的遺聞等。(3)是書突破了志人小說真人真事的局限,采用以虛構的情節表現歷史真人的藝術方法,大大豐富和開拓了志人小說的創作方法。如《孔子與子路》、《蔡邕》,前者通過子路取水斗虎引起師生誤會乃至消除過程的描寫,頌揚了孔子循循善誘、激人向上的教授方法。后者寫“蔡邕為張衡之后身”的虛幻故事,給歷史人物身上添了不少異趣神彩。《殷蕓小說》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以“小說”命書名的短篇小說集,在志人小說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譽為六朝小說中的佼佼者。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孟仲姿哭長城》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荀氏·嵇中散》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