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
語出金·元好問《論詩》三首之二。詩曰:“暈碧裁紅點綴勻,一回拈出一回新。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從教看:任意讓人看,隨便教人看。“莫把金針”句:馮翊子(一說為五代時的嚴子休)《桂苑叢談》:“鄭侃女采娘,七夕陳香筵,祈于織女曰:‘愿乞巧’。織女乃遺一金針,長寸余,綴于紙上,置裙帶中,令‘三日勿語,汝當奇巧’。”后以“金針度人”為傳授秘要、決竅之辭。《元詩紀事》卷三引《月山詩話》:“元遺山詩,喜用古人成語,陶、杜句尤多,論詩絕句‘鴛鴦’云云,亦是古句,朱子云:子靜說話,常用兩頭明,中間暗,其所以不說破,便是禪。所說‘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他禪家自愛如此。”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鴛鴦圖刺繡好了可以隨便人家觀看,欣賞,卻不能把繡花金針傳送給別人。詩畫本一律。蘇東坡曾說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這兩句詩是用繪畫、繡花作比喻,來闡述論詩的觀點的:寫出的詩,有聲有色,自然清新,可以給別人閱讀,但寫詩的“秘要”、“決竅”卻無法傳授給別人。這是詩人創作經驗的總結。后人常引用這兩句詩來比喻美妙的作品可以示人,而創作技巧不能傳人。
例如
①古今的作家,多半又是“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元好問詩句)的,愈是好的作品,愈是天衣無縫;不尋繹它的針線之跡,又無從辨識針黹之功。(摘自傅庚生《文學賞鑒論叢·前言》)
②元遺山有這樣兩句詩:“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這是不正確的態度,而我們是要“勤把金針度與人”。訓練學生養成查字典的習慣,就正是學習漢字的“金針”之一。(摘自張壽康《中學語文課的文字教學工作》)
③語言學家呂叔湘在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倡要反對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他引用了“鴛鴦繡取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的古詩,叮囑我們千萬別做這種“不把金針度與人”的繡工。(摘自李榷《金針還須度與人》)
④元好問有兩句詩:“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我們教師不只要繡出鴛鴦給學生看,還要“把金針度與人”,讓學生自己繡出更多更美的鴛鴦來。(摘自李營海《教改與創新》)
⑤“繡出鴛鴦憑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有質量的精品力作不只是一雙繡鴛鴦,還是一根閃閃的金針。思想如水,潤物無聲,凡精品力作,都超出了實踐的范圍而有了理性的意義。(摘自趙暢《著文貴乎精》)
上一篇: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詩句大意解讀
下一篇: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詩句大意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