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國語》
《國語》凡21卷,是我國第一部古代國別史。全書以記言為主,上起周穆王(公元前967年),下至魯悼公(公元前453年),分別記載了西周至春秋時期,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政治、外交、軍事等活動,保存了較豐富的歷史資料。其中除《周語》、《鄭語》涉及西周(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771年)事件外,其余都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81年)各國的史實。
由于《國語》偏重記言,各國史實主要是通過人物的言論和對話來表現,故稱《國語》。
《國語》和《左傳》齊名。而《左傳》的特點是偏重記事。由于兩書所寫的歷史時代大致相同,所涉及的歷史事件往往為同一人事。因此,從史學研究的角度看,兩書可以互為補證,是研究春秋史乃至上古史十分重要的歷史典籍。
《國語》的篇目是:《周語》三篇、《魯語》二篇、《齊語》一篇、《晉語》九篇、《鄭語》一篇、《楚語》三篇、《吳語》一篇、《越語》二篇。
《國語》文章樸素、簡括,其中不乏相當優秀的敘述,所以也是一部優秀的歷史散文集。
漢代司馬遷曾在《報任少卿書》中說:“左丘失明,闕有國語。”因此后人曾認為,《國語》和《左傳》一樣,都是左丘明的作品。但兩書在內容上,不但詳略互異,有時也有矛盾,所以兩書可能沒有連帶關系。
據今人分析,《國語》開始當由各國史官記錄,后來由一些人匯編整理,直到戰國初期才最后定稿。而誰是最后一個定稿者,尚不可考。
上一篇: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