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注釋】
選自《尚書·秦誓》。秦穆公不聽大臣勸諫,勞師襲遠,攻打鄭國,結果全軍覆滅。秦穆公自責自悔,作了這篇誓詞,是為《秦誓》。
技:本事。
若:好像。
彥圣:指有才有德的人。彥,賢良之士。圣,指道德高尚的人。
好:喜愛。
不啻(chì):不異于。
【賞析】
魯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聽信杞子的意見,派遣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率軍遠襲鄭國。出師前,大臣蹇叔和百里奚極力勸諫,認為勞師伐遠,勝算不多。但秦穆公聽不進勸告,結果秦軍行到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時,遭到晉軍的伏擊,全軍覆滅。事后,秦穆公自責自悔,作了這篇誓詞,名為《秦誓》。
由于伐鄭失敗,秦穆公對識別人才、使用人才、愛護人才做了重要反思。他認為,對那些年老體衰、善良忠誠的謀臣,應該親近;對那些善于射箭和駕車的勇士,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對那些見識淺薄、花言巧語的人,應該疏遠。
接著,秦穆公提出了用人的法則: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意思是:別人有技能,好像自己有了一樣。別人有才德,他心里喜歡他,超過了他口頭的贊揚。
秦穆公認為,如果有這樣一位臣子,雖然沒有什么技能,但誠實專一,胸懷寬廣,能夠容人,別人有技能,就像自己有了一樣,別人有才德,就真心喜歡他愛惜他,而不僅僅停留在口頭贊揚上。這樣的人,就是真正的賢才。用這樣的賢才來保護子孫黎民,是有利的。反之,如果對別人的能力才德妒忌厭惡,處處阻撓,致使他不能被君王了解、任用,他的才能不能為國家所用。這樣的人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絕不可以用來保護子孫黎民,如果這樣的人占據了重要職位,那將是非常危險的!
上一篇: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