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產與恒心》原文與賞析
(孟子)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①。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②。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③。”(《孟子·梁惠王上》七)
注釋
①這是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段對話,討論固定產業與永久信念即經濟與道德的關系。②放:放縱;辟:乖戾;邪:邪惡;侈:奢侈,無度。③罔民:罔,動詞,同“網”,網羅。孟子樸素地認識到,經濟生活決定道德思想;在治民化民方面,道德防范比法律懲罰更重要。
譯文
孟子說:“無固定的土地、收入等生活來源而還心存堅定的信念、羞恥之心,那只有有知識的士大夫才能做到;普通的老百姓則是沒有恒產就沒有恒心。如果一個人沒有堅定的信念、善良的意志和羞恥之心,那么他什么壞事都能干得出來。等犯了罪,再用法律來懲罰他們,那無異于鋪設網羅來陷害百姓?!?/p>
感悟
孟子真偉大呀,兩千多年前就充分地認識到了老百姓有固定的資產、有穩定的收入對穩定民心、穩定社會以及預防犯罪的重要性。可惜的是,我們的一些地方官員至今還沒有擺正自己的政績與百姓的生存之間的關系。
上一篇:《廣東文物專集序代鄭洪年校長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恭儉節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