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近膏者潤,獨不有蕢然不受染乎?
【譯注】
膏:脂油。蕢(kuì)然:靜靜地不動。
人們常說,身居肥缺官職的人一定會活得很滋潤,難道就沒有見到金錢財物不動心、不受污染的人嗎?
明嘉靖萬歷年間,休寧汪良舉家?guī)状鸀榛磽P鹽商,生意做得很大。后因政績卓著,汪良舉入仕,升滇南白鹽井提舉,專管滇南鹽務。其下屬都從商家那里想法多收一點,給汪良舉進貢,汪良舉面對白花花的銀子并不動心,笑著說:“近膏者潤,獨不有蕢然不受染乎?”他下令杜絕這類饋送,讓灶戶們寬松地生產(chǎn),讓鹽的運銷趨向正常,對鹽務做了一些改革。汪良舉因為世代鹽商出身,熟知鹽課利病癥結(jié)所在,不到數(shù)月,鹽灶、鹽商們都為鹽務的整治而萬分高興。后來汪良舉卸任歸里,行前囊中僅俸錢百余緡而已。
輯自《休寧西門汪氏宗譜》卷6《提舉良舉公墓志銘》。
【感悟】
大多數(shù)徽商能夠“以德為本”,他們的每一言、每一行、每一個舉措,首先考慮的是怎樣讓利于百姓,并滿足顧客的各種需要。由于一貫恪守商業(yè)道德,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徽商和他們的商號在百姓的心中樹起了豐碑。
【故事鏈接】
清代徽州典商畢周通篤守信用。畢周通的鄰居王某病重,兒子王喜尚且年幼,于是請畢周通至榻前,將60兩銀子交給他,請他為王喜保存供日后使用。畢周通回家,在一個特立的賬本上詳細記下了王某交付銀兩的時間和數(shù)目。王喜長大后,生活貧困,打柴為生。畢周通感覺到王喜已經(jīng)可以自立了,于是擺下酒宴,請王喜和他的叔叔來赴宴。席間,向他們出示了當年的賬簿,把60兩銀子及多年的利息一并奉上。
【延伸閱讀】
祁門汪獻洋,在江淮間奔波做生意,積了千余金資產(chǎn),卻都被贛、渝一帶的百姓借貸去了。在大災之年,贛地的貪官污吏竟乘機盤剝百姓,“垂楚其民”,百姓在天災人禍中活不下去了,四處逃亡,有一半人口流亡外地。汪獻洋見此慘狀,說:我要是再去追討那些貸債,那不是給災民雪上加霜嗎?我可不愿助紂為虐!汪獻洋當即將滿滿一箱子貸卷全燒了,空手回了家。
上一篇:《秦青等數(shù)輩何在?》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無以委瑣混而翁》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