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注釋】
選自《論語·為政》第四章。
立:自立。指確立人生目標。
不惑:沒有疑惑,指已經掌握了知識。
天命:指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耳順:指從別人的話中能分辨出好壞、是非、真假。鄭玄釋為:“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一說對任何話都不介意。
從心所欲:隨心所欲。從,同隨。
不逾矩:不超過規矩、法度。逾,越。矩,規矩、法度。
【賞析】
這是孔子自述學習修身進程,他評價自己說: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三十歲自立,四十歲對事物不疑惑,五十歲了解天命;六十歲聽到什么都能領悟,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
孔子一生從事的活動主要有兩類:一是政治活動,時間較短,前后只有5年。他50歲的時候,開始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后又升遷為司寇。但他55歲時,便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長達14年之久,終不見用。二是教育活動,時間相當長,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三十而立”到35歲,收受第一批弟子;第二階段,37歲到50歲,他的弟子已遍及各諸侯國;第三階段,周游列國,返魯。到晚年他的教育活動一直沒有中斷,而且,在這一時期,他的弟子已開始在一些諸侯國的政治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
可以說,孔子的教育活動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他在總結自己的教育活動時,反思了自己為學一生,與年俱進的進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反映了一個人必須經過一個從自律到自覺的學習過程,才能達到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中國歷代的學者、仁人志士,都曾從孔子的這番話里得到啟發和激勵。
上一篇: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