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注釋】
選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饑:饑餓。
歌:歌唱。
勞:勞動。
【賞析】
這是《公羊傳·宣公十五年》里的一句話: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意思是:饑餓的人用歌聲表達渴望得到食物,勞動的人用歌聲訴說自己的艱辛。
《公羊傳》這句話,最早認識到了詩歌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此后很多詩人、詩論家都論述過這種關系。南朝梁劉勰認為,人的情感是受現實生活的觸發而產生的。他在《文心雕龍·明詩》中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這里,“物”既指自然景物,如春天的明媚(使人愉悅),夏天的陽光(使人熱情),秋天的陰沉(使人抑郁),冬天的肅殺(使人憂慮);亦指社會生活,如西周末年,幽王、歷王時期,政治黑暗,《詩經》中的《板》、《蕩》兩篇,便反映出詩人憤怒的情感。到周平王東遷,國勢更加衰微,《黍離》篇就唱出詩人悲哀的情調。在物與情的關系中,劉勰肯定,是客觀的“物“激發了情,產生了喜怒哀樂,發為吟詠,成為詩歌。實際上,物與情的關系,就是詩歌和現實生活的關系。
劉勰之后,關于詩歌與現實生活關系的論述有了進一步發展。南朝梁鐘嶸在《詩品序》中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又謂:“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更加清楚明白地突出了社會生活對詩人喜怒哀樂之情的直接影響。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建議朝廷重建采詩制度,以補察時弊,其依據就是詩歌來源于現實生活:“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于吟詠,而形于歌詩矣。”(《策林六十九》)
上一篇: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