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注釋】
選自《戰國策·燕策二》引古語。
不必:不一定能。
【賞析】
戰國時期,燕國力量較弱,一度幾乎被齊國所滅。燕昭王時,謙卑恭敬,銳意求賢,得到樂毅、鄒衍、劇辛等一大批人才輔佐,逐漸強盛起來。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命樂毅率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攻齊,連下70余城。然而,尚有兩座城邑沒有攻下時,昭王便去世了。惠王即位,中了齊國的反間計,派騎劫替換樂毅指揮軍隊。樂毅被迫逃往趙國,趙國封他為望諸君。齊國大將田單打敗燕軍,重新收回70余城。
惠王害怕趙國任用樂毅,乘燕國戰敗之機攻打燕國,就寫了一封信責難他。樂毅回了一長信,委婉地回答了惠王的責難。同時表明自己出奔趙國是為了“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決不會乘人之危做出不義的事情來。信中還說: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意思是:善于創始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開頭,不一定有好的結果。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在大將孫武、大夫伍子胥、太宰伯嚭的輔佐下,國力大增,便謀劃攻打楚國。伍子胥獻了“疲楚”之計:把吳國士兵分為三軍,每次派一軍去楚國邊境襲擾,一軍返回,一軍出發。一連六年,使楚國士卒疲于奔走,消耗了大量實力。公元前506年,闔閭親率大軍發楚,千里奔襲,一舉攻克楚國的都城郢。楚昭王差點成了俘虜。后來,公元前493年,為報父仇,吳王夫差(闔閭的兒子)伐越,大敗越軍,越王勾踐求和。伍子胥反對議和,建議一舉滅掉越國。夫差不聽。十年之后,吳國最終被越王勾踐打敗,國滅身死,為天下人所恥笑。
樂毅認為,吳王闔閭之所以能夠打敗強大的楚國,有了好的開始,是因為采納了伍子胥的意見;闔閭的兒子之所以身死國滅,沒有好的結果,是因為不聽伍子胥的忠言。所以,善于創始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開頭,不一定有好的結果。
上一篇: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于殿上。|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