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
【注釋】
選自宋·蘇軾《賈誼論》。
量:器度。
識:見識。
【賞析】
賈誼抱負遠大,20歲便做了太中大夫。漢文帝還想升擢他為公卿,朝廷上許多政策、法令、規(guī)章制度,都由他主持制定,可謂既遇于時,也遇于明君。但由于受到當時大臣周勃、灌嬰等人的排斥和反對,只得出任長沙王太傅,33歲便過早地憂郁而亡了。蘇軾在《賈誼論》中評價說:
“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
意思說:(賈誼)志向遠大而度量狹小,才能有余而見識不足。
蘇軾認為,賈誼之所以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早夭而亡,跟他器量狹小、識見不足有很大關(guān)系。周勃、灌嬰等大臣都是漢高祖的舊將,功高位顯,君臣相投,這種關(guān)系遠遠超過了父子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而且,在劉姓和呂侯的生死較量中,是灌嬰聯(lián)合數(shù)十萬軍隊,才決定了劉姓的勝利,保住劉家天下;是周勃親自捧著皇帝的印璽,交給文帝,把他扶上皇帝的寶座。所以,在賈誼和大臣之間,文帝不可能不權(quán)衡輕重利弊,想讓文帝聽了賈誼的建言后,在一個早上就拋開舊政,改用新政,實在太難了。
如果賈誼有度量、有識見,能從容地、逐漸地和周勃、灌嬰等大臣建立深厚的交誼,上得天子之心,下得大臣們的支持,就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政治主張去治理天下。這樣不出十年,要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抱負,是完全可能的。
然而不幸的是,賈誼在與文帝短暫的交談后,就急于對文帝“痛哭”,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思想一夜之間改變整個天下,這怎么可能呢?賈誼貶謫長沙,路過湘水時,曾作《吊屈原賦》,心情憂郁苦悶,有了遠走退隱的意愿。這以后更是時常因感傷而哭泣,以至于過早地死去,如此看來,賈誼不是一個善于身處逆境的人。
蘇軾認為,謀略一次沒有被采用,不等于永遠不會被采用。賈誼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勢的變化,卻白白地摧殘自己,所以是一個志向遠大而器量狹小,才能有余而見識不足的人!
上一篇: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人不可以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