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注釋】
選自宋·蘇軾《賈誼論》。賈誼(前200年—前168年),洛陽人,西漢初年年輕有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自用:發揮自己的才能。
【賞析】
賈誼是西漢初年年輕有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有輔佐帝王之才。為了鞏固漢朝統治,他向漢文帝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議: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王勢力,發展農業生產,安定人民生活,抗擊匈奴的侵擾。受到文帝重視,被擢升為太中大夫。朝廷上許多政策、法令、規章制度,都由他主持制定。文帝還想擢升他為公卿,與群臣討論,遭到大臣周勃、灌嬰等人的反對。不久貶為長沙王太傅,后來召回長安,也只做了梁懷王的太傅。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心情郁郁,33歲便過早去世了。這是一件令后世人們深感惋惜、嘆息的事情。但蘇軾的《賈誼論》卻另具只眼,評論說: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意思說:一個人有才能并不難,怎樣使自己的才能發揮出來才是最難的。
自漢代司馬遷以來,歷代的史評家、文學家都對賈誼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的遭遇,寄予深厚同情。然而蘇軾在《賈誼論》中,卻從另一個角度,對賈誼進行了批評,說他操之過急,氣量狹小,不懂得待時待機,所以不能使自己的天賦之才發揮出來。
蘇軾認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要想得到重用,實現偉大的抱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有才能的人必然會鄙棄世俗,因而給自己招來禍害。如果不是英明卓越、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識拔他們,使他們的才干充分發揮作用。歷史上,前秦苻堅從平民中發現才具不凡的王猛后,立即貶黜舊臣,而和他商談國家大事,并采納王猛的建議,最終據有半個天下。但像王猛這樣的際遇是很少的,可遇而不可求的。
為此,蘇軾提出一個頗有啟發意義的觀點:一個經世之才,要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就應當善于等待時機,經受住逆境的折磨,耐心尋求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這樣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才能發揮出來。
上一篇: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