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
【注釋】
選自南朝梁·鐘嶸《詩品·序》。
嘉會:美好的聚會。
楚臣:指屈原。屈原正道直行,受到朝中小人讒毀排擠,被放逐到漢北鄂渚。
漢妾:指昭君。《漢書·元帝紀》:“竟寧元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賜單于待詔掖庭,王嬙為閼氏。”王嬙,名嬙,字昭君。
朔野:北方的曠野。
騁:暢快地抒發,激情地表達。
【賞析】
南朝梁鐘嶸的《詩品·序》,除了自述這本書的寫作緣起外,還全面闡述他的文藝理論批評主張。他認為,自然景物和社會生活,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有所感動,生出了喜怒哀樂,到了不得不發的時候,通過文字語言抒發出來,便形成了一篇好作品。所以文學的作用就是要“騁情”、“展義”。
“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
意思說:喜慶聚會的日子寫詩表達親情,孤獨的日子寫詩寄托哀怨。至于楚臣屈原受讒流放離開故國,漢代昭君遠嫁匈奴辭別漢宮,或邊塞征戰陳尸北疆,英魂隨著飛蓬飄蕩……這種種情形,都能讓人感動,心情激蕩,不用詩歌表達出來,怎么能展現它的高義,不高歌一曲,怎么能抒發心中的激情!
鐘嶸在深入探討詩歌產生的根源后,肯定了“氣之動物,物之感人”(《詩品·序》)的關系(氣候使景物發生變化,景物又感動著人),認為自然景物中的“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社會生活中的“楚臣去境,漢妾辭宮”、“負戈外戍”、“塞客衣單”、“孀閨淚盡”等等,都能夠激發詩人喜怒哀樂之情,從而產生不吐不快的創作沖動,最后借助詩文充分抒發出來。在自然景物與社會生活二者之中,鐘嶸特別強調社會生活對詩人的感召作用,如“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等等,認為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幸所造成的哀怨是詩文產生的基礎,因此要求詩文創作著重反映人們社會生活的不幸,伸張正義之氣,抒發怨悱之情,使作者所抒之情,所伸之義,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
鐘嶸的這一觀點,對傳統“詩言志”和“興觀群怨”說是一種繼承和發展,對劉勰關于文學與社會關系的論述是進一步的深化,在當時齊梁形式主義文風泛濫的情勢下,具有糾偏補弊,引導文學創作面向社會生活的積極作用。
上一篇: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