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注釋】
選自《左傳·僖公九年》,引自《詩經》。
白圭:白玉制作的圭。寺是一種玉質禮器,長條形,上圓下方。古代帝王或諸侯舉行典禮時拿在手里,用以表示身份。
玷:玉之瑕疵,污點。后指毛病。
【賞析】
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九月,晉獻公去世,大夫里克、丕鄭想接納晉文公(重耳)為君,便帶領三公子申生、重耳、夷吾的黨羽作亂。
起初,晉獻公派大夫荀息輔助儲君奚齊,獻公病危,召見荀息,將奚齊托付給他。荀息立下重誓,表示要竭盡全力,輔佐幼主,以死效忠。里克欲殺死奚齊,告訴荀息說:三位公子將互相爭權,你準備怎么辦?荀息表示,若奚齊不能立為君主,將一死以謝先君。
奚齊被殺后,荀息準備自殺。有人勸他立公子卓而輔之。荀息便立公子卓為群。十一月,里克在朝堂上殺死公子卓,荀息隨之自殺。對此,人們引《詩經》的話評論說: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意思是:白玉之圭有了瑕疵,尚可以琢磨干凈;開口說的話出了毛病,要想挽回就不行了。
人們認為,荀息在先君面前,立有重誓。但荀息之死,卻并非忠于誓言,而因輔佐公子卓,為君而死。也就是說,荀息是和里克一樣,為爭奪權力,失敗而死。同樣是死,忠君之誓而死和爭權失敗而死,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這句話批評荀息違背誓言,不僅玷污了自己的清白,而且死得毫無意義。反映了古人重信諾,言出必行的道德規范。這句話也告誡人們,不可貪一時之利而失去大節,遺恨后世。
上一篇:欲加之罪,其無辭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國無小,不可易也;無備雖眾,不可恃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