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注釋】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
四體:四肢。
妍蚩(yánchī):美丑。
傳神:藝術上指描繪人或物時,不僅要達到外表的形貌逼真,而且要表達出其精神氣質。神,這里指藝術形象的內在氣質。
阿堵:這,這個。六朝時常見的一個代用語,意思與“這個”相似。這里指眼珠。
【賞析】
據《歷代名畫記》記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畫像,有時幾年都不點眼睛,有人問他為什么,他說:
“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意思說,身體的美丑,并不影響人物的形象美,要傳神地畫好人物,關鍵就在眼睛上。
顧愷之畫像常年不點眼睛,其實是在醞釀感情,揣摸人物精神風貌,直到爛熟于心,才一揮而就,點出眼睛的神韻。這樣畫出的人物自然精妙傳神,栩栩如生。
有一個關于顧愷之妙筆“點睛”的故事,曾在民間廣為流傳。據說東晉都城建康(今南京市)修建瓦棺寺,主事和尚向士大夫們募捐。京中豪門巨戶雖多,卻沒有一個人超過十萬。恰遇顧愷之游玩至此,提筆認捐了一百萬。顧愷之乃一介窮書生,哪兒拿得出那么多錢呢?所以人們驚訝之余,都認為他說大話,兌不了現的。
顧愷之并不理會別人的閑話,他只要求在寺廟里準備一堵粉白墻壁,別的什么也沒有說。他進入寺中,閉門一個多月,在墻壁上畫了一幅沒有點眼睛的維摩詰像,然后對主事和尚說:“你明天讓人進來參觀,看我給畫像點眼睛。不過第一天參觀的人須捐錢十萬,第二天捐五萬,第三天多少隨緣。”
人們聽說大畫家顧愷之要給維摩詰像“點睛”,一傳十,十傳百,傾城出動,觀者如山。顧愷之于是當著眾人,款款揮筆,給畫像點上眼睛。頓時,維摩詰像栩栩如生,光照全寺。人們的捐款,也超過了一百萬。
這個故事見于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的《京師寺記》:興寧中,瓦棺寺初置,僧眾設會,請朝賢鳴剎注疏。其時士大夫莫有過十萬者。既至長康,直打剎注百萬。長康素貧,眾以為大言。后寺眾請勾疏,長康曰:“宜備一壁。”遂閉戶往來一月余日,所畫《維摩詰》一軀。工畢,將欲點眸子,乃謂寺僧曰:“第一日觀者請施十萬,第二日可五萬,第三日可任例責施。”及開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
魯迅先生說過一段名言:“忘記是誰說的了,總之是,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以為這話是極對的,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所以,以人為描寫對象的藝術作品,刻畫好人的眼睛是十分重要的。
上一篇: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雖響九奏于洞庭之野,閱大戰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樂且適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