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注釋】
選自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歸去之意。來兮,語氣詞。
胡:為何。
心:精神。
形:形體,指口腹。
役:驅役。
奚:為何。
不諫:不可諫止。諫,規勸,挽救。本于《論語·微子》,楚國隱士接輿勸孔子說:“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可追:可以有所作為。追,挽回、彌補。
今:指此時的歸隱。
昨:指此前的出仕。
【賞析】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后寫的一篇賦體抒懷小文,情味盎然地描述了回歸家鄉的喜悅與隱居生活的愜意。在作者筆下,田園生活的恬適清新令人陶醉。同時,通過仕宦與歸隱兩種不同精神境遇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厭棄官場污濁黑暗,不愿“為五斗米折腰”的剛毅稟性,以及追求田園恬淡生活,超然塵俗的高潔情懷。文章開篇,作者便以強烈呼告的情感,直言辭官歸隱的情由: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意思是:歸來吧,歸來吧!田園都快荒蕪了,為什么還不歸來呢!既然自己的心神已被形體所役使,為什么還要惆悵而獨自悲傷。領悟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回,而未來的事情卻可以補救。現在走入迷途還不遠,總感覺到今天的事做對了而昨天錯了。
陶淵明青年時有建功立業、“大濟蒼生”的宏愿,因而投身仕途,四處奔走,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職務。41歲任彭澤令時,上任僅81天便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掛冠辭職,從此隱居不仕,躬耕田園。經過十多年的磨折,陶淵明看清了官場的腐敗和黑暗,并從中悟出一個道理“此路不通。”他總結自己為官的感受是:“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歸園田居》第一首)這30年間,陶淵明心為形役,苦悶彷徨,落寞悲哀。所以他痛悔,他自責,因為他生性熱愛自然,淡泊名利,卻不得不為溫飽所驅使,違心地去做官。這種人生體驗,使他現在覺醒了,大徹大悟了。所以他文中說:“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意謂從今以后,他要投奔大自然的懷抱,在田園的躬耕生活中尋找生活的樂趣,陶冶自己的性情。
作者的這種情感表達,集中反映在心靈深處“今是昨非”的體認上,所以“今是昨非”一句,深切體現了作者豁然醒悟后的輕松之感、喜悅之情。在接下來水陸兼行的歸鄉途中,作者筆下“輕飏”的小舟,微風“吹衣”,“晨光”熹微,無一不是在襯托、表達自己“今是昨非”、迷途知返的內心喜悅和輕松。而且,這種敘述性語言,字字折射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敘述的外表下,蘊涵著貼切的心理描寫。特別是到家后,在敘述中言情,“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也是進一步肯定“今是昨非”的情感認識:即以今日內心的歡欣“是”,而以昨日的游宦生涯為“非”。
上一篇: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烏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