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注釋】
選自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
人人、家家:指當時聞名的諸才子,如王粲、陳琳、徐斡、劉楨等人。
靈蛇之珠:傳說隋侯見大蛇受傷,用藥敷救,后大蛇從江中銜來一顆大寶珠報答(見《淮南子·覽冥訓》注)。
荊山之玉:即“和氏之璧”。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璞玉,先獻給厲王,厲王不識其玉,以欺君之罪斷其一足。他又獻給武王,武王亦不識其玉,又以欺君之罪斷其另一足。卞和于是抱玉痛哭于荊山,后來文王得到這塊璞玉,才知是真正的寶玉(見《韓非子·和氏》)。
【賞析】
曹植寫給楊德祖(楊修)的這封書信,目的是囑托楊修對自己所作的辭賦進行刊削點定,同時兼論了當代才人創作的優劣得失。由于曹氏父子雅愛辭章,獎勵文學,采取一系列措施網絡人才,因此在他們周圍聚集了一大批文學之士。曹植充分肯定了他們的創作成績,贊譽說:
“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意思是:人人都以為自己手中握有靈蛇之珠,家家都認為自己抱有荊山的寶玉。
這里,曹植用“靈蛇之珠”和“荊山之玉”比喻非凡的才能和杰出的文學才華。漢末建安年間,俊才云蒸,詩人輩出,涌現出了王粲、陳琳、徐干、劉楨、應玚、楊修等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們生活在漢末動亂年代,懷抱救時濟世的理想,廣泛接觸動亂的社會現實,因而創作上繼承《詩經》、《楚辭》的優良傳統,發揚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一方面深刻反映社會動亂和民生疾苦,流露出憂國之思和“拯世濟物”的宏愿,一方面抒發自己的政治理想與抱負,表達建功立業的雄心,形成一種悲涼慷慨、剛健有力的文學風格。后人將之稱為“建安風骨"或“建安風力”。
上述諸子之中,以王粲、劉楨的文學成就最高,特別是王粲,尤為卓特,南朝梁劉勰曾給予他很高評價,譽之為“七子之冠冕”。
曹植自己也是這群文學之士中非常優秀的一員,有“建安之杰”的美譽。所以,曹植以稱賞的口吻,盛贊王、陳、徐、劉、應、楊等人,各有擅長,享譽一方。他們個個都以手“握靈蛇之珠”、懷“抱荊山之玉”的高度自信,并駕齊驅,齊集魏都鄴城之下,形成了當時彬彬之盛、大備于時的文學繁榮景況。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對此評價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的確,建安文學表現出來的內容充實,感情真摯,情調慷慨悲涼,語言清新剛健的風格,對后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輔靨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