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
【注釋】
選自清·王夫之《姜齋詩話》。
珀芥:琥珀和小草。比喻相互緊密聯系。琥珀是松柏等植物樹脂的化石,其形成時往往和松枝草芥等物混合在一起。
景:指客觀物景。
【賞析】
王夫之繼承傳統進步詩論,主張詩歌創作應以意為主,反對“求形模,求比似,求詞采,求故實”的作法,在這個認識的前提下,他對詩歌藝術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關于詩歌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問題,他說:
“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
意思說:關涉到情感的是景物,所以景物描寫與情感是相互聯系的。情感與景物雖然一個在心,一個在物,卻是景物能觸動人的情感,透過人的情感能看到不同的景物。因此,哀愁喜樂的情感、自然萬物的榮枯互相觸動生發,成為創作的基礎。
作者認為,關涉到情感的是景物,所以景物描寫與言情是相互聯系的。情感與景物雖然一個在心,一個在物,卻是能“景生情,情生景”的,也就是說,情景相生,互相觸發,景物能觸動人的情感,而透過人的情感能看到獨特的景物,二者相互融合,就可達到“妙合無垠”的境地,
這里,情與景,一為主觀(在心),一為客觀(在物)。“景生情”,即“榮悴之迎”,觸景生情,客觀事物的榮枯盛衰作用于人,從而引起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情生景”,即哀樂之觸,詩人先有某種情感,然后以這種情感觀物,所見的客觀景物也就帶有詩人相應的情感色彩。這也就是《詩廣傳》卷三說的,“夫物其何定哉,當吾之悲,有迎吾以悲者焉;當吾之愉,有迎物以愉者焉”,《古詩評選》卷四說的,“雅人胸中勝概,天地山川無不自我而成其榮觀”。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描寫春草,唐代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見出意志的堅強韌性。南唐李煜《清平樂》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見出離愁滿懷,愈遠愈濃,難于排遣。這就是以情觀物,賦予了客觀景物以情感色彩。
這種詩歌創作中移情入景的現象,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早有論述,他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王夫之以后,章學誠也說過類似的說法:“懷人見月而思,月豈必主遠懷?久客聽雨而悲,雨豈必有愁況?”(《文史通義·文理篇》)實際上,月有愁容雨帶悲聲,都是創作(或欣賞)過程中的一種心理作用,是詩人(或欣賞者)在藝術創造(或審美)過程中“情生景”、情景交融的一種表現。
那么,怎樣才能達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呢?王夫之認為,“神理湊合時,自然拾得”。因此特別強調靈感的作用,所謂“才著手便煞,一放手又飄忽去”,即是說,要善于把握住一剎那間的情感觸動,不即不離地去著筆描寫,就可以臻于至善。
王夫之的這些觀點,見解獨到,令人耳目一新,對于后世的詩歌理論產生了很大影響。
上一篇: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