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子美曰“細雨荷鋤立,江猿吟翠屏”,此語宛然入畫,情景適會,與造物同其妙,非沉思苦索而得之也。
【注釋】
選自明·謝榛《四溟詩話》。
子美:杜甫,字子美。
宛然:仿佛;逼真地。
【賞析】
謝榛是后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中唯一提出較完備的論詩主張的人,《四溟詩話》就是他的論詩言論集。他論詩主張復古,標舉盛唐,但反對尺尺寸寸的模擬、蹈襲古人成句,因此在如何取法前人的方法上,與前、后七子有許多不同。他強調格調,但也十分重視感興,已開啟明、清性靈說、神韻派之漸。他提出“情景適會,與造物同妙”的藝術主張,要求詩人情景相融,根據眼前景物翻出新意,是非常正確的,也是超越前人的。
“子美曰‘細雨荷鋤立,江猿吟翠屏’,此語宛然入畫,情景適會,與造物同其妙,非沉思苦索而得之也。”
意思說:杜甫的詩“細雨荷鋤立,江猿吟翠屏”,宛然一幅圖畫,這是因為感情與自然景象融為一體,滲透到所寫的景物之中,就能將藝術形象生動、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這決不是沉思苦想得到的。
謝榛以杜甫“細雨荷鋤立,江猿吟翠屏”為例,提出“情景適會”的觀點,涉及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力問題。意思說,詩人的情感與自然景象融為一體,滲透到所寫的景物之中,就能將詩歌意象生動、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自然寫出好詩,達到藝術上“自然高妙”的境界。
謝榛認為,“詩乃模寫情景之具”,強調詩歌以抒情寫景為主。在情與景的關系上,古代詩人歷來重視主觀之情與自然的精神、氣韻進行交流,讓詩情和諧地與所寫之景相融合。謝榛繼承這一傳統(tǒng),并有所發(fā)揮,在情景融為一體時,他始終把感情看作創(chuàng)作的主導方面,這就抓住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鍵之處。
謝榛之前,第一個從藝術表現(xiàn)范疇談論“情”、“景”關系的是南朝梁劉勰,他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說:“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之而徘徊。”指出詩歌描繪自然景物的精神、面貌既要符合客觀實際,又注意到了自然景物要和詩人感情合拍的問題。但劉勰的探討是初步的。到了盛唐,王昌齡說道:“詩一向言意,則不清及無味,一向言景,亦無味;事須景與意相兼始好。”(《詩格》)晚唐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也談到“思與境偕”的問題。然而,他們談的“思”“意”并非純粹指“情”,所以仍不夠明晰,直到南宋范唏文的《對床夜語》才對情、景交融的類型等進行了較為精辟的論述。此外,北宋的梅堯臣,南宋的張戒、姜夔,元代的楊載、范德機等,亦發(fā)表了較好的見解。以上這些見解,都對謝榛藝術觀的形成產生一定影響。
上一篇:詩有造物,一句不工,則一篇不純,是造物不完也。造物之妙,悟者得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有時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魂。|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