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有時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魂。
【注釋】
選自明·袁宏道《敘小修詩》。
性靈:即性情,指詩人的性格特點。
獨抒性靈:指詩歌作品應以抒發詩人性情為主,使作品富于個性,呈現本色。不拘格套:指不拘泥于前人形成的格調、法式,有自己的獨創和見解。
境:客觀物景。
會:融會。
【賞析】
明代前、后七子,以反對臺閣體文章為目的,昌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形成一種句模字擬,晦澀難解的文體。他們表面上跟韓愈的古文運動一樣志在復古,實質上卻有很大差異。韓愈的時代,駢麗之風泛濫一時,為反對不合語勢的駢文寫作,韓愈以先秦文風相號召,要求陳言務去,詞必己出,推動了書面文字接近自然口語的進程。唐以后,宋人的平話、元人的雜劇,以及明、清長篇章回小說流行以后,文章已與口語日趨接近。在這種情況下,前、后七子卻倒退復古,逆語言發展趨勢而動,因此遭到公安派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抨擊、反對。為此,袁宏道在其《敘小修詩》中,提出獨抒性靈,見從己出,任性而發的觀點,強調抒發真情實感。他稱贊弟弟袁中道的詩歌作品是:
“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有時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魂。”
意思說:袁中道的詩歌作品大都以抒發性情為主,不拘泥于前人形成的格調、法式,有自己的見解和個性。不是自己親身的感受,不肯輕易下筆寫作。有時主觀感情與客觀物景相遇,因物起興,情景相交,從而產生創作沖動,詩思泉涌,頃刻成篇,像水東流一樣,令人驚嘆。
袁宏道針對前、后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義觀點,大張變古的旗幟與之相抗,他一面力排王世貞、李攀龍因襲摹擬之失,一面在詩歌表現內容方面,力倡“見從己出”、“獨抒性靈”的文學主張,要求詩人不為成法所限,充分地真實自然地表現自己的性情,具有自家的面目,“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他認為,真情實感當從現實生活中、從詩人的實際境遇中取得。只要詩人有豐富的現實生活基礎,真感情與真景物相結合,就可以達到情與景會,情景交融的境地,產生強烈的創作沖動,寫出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詩篇來。
袁宏道的觀點,對于糾正復古派假借剽竊、千篇一律的流弊有積極意義。他的“獨抒性靈”的觀點,后來被清代袁枚繼承、發揮,提出“性靈”說,成為有廣泛影響的詩論主張。但袁宏道及公安派作家的成就不大,作品多表現個人身邊瑣事,追求閑情逸趣,內容較狹窄,有脫離社會現實的傾向。
上一篇:子美曰“細雨荷鋤立,江猿吟翠屏”,此語宛然入畫,情景適會,與造物同其妙,非沉思苦索而得之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吾謂今之詩文不傳矣。其萬一傳者,或今閭閻婦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棗竿》之類,猶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不效顰于漢、魏,不學步于盛唐,任性而發,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樂嗜好情欲,是可喜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