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生貴自立耳,不能習舉業以揚名,亦當效陶朱以致富,奚甘郁郁處此乎!
【譯注】
貴:崇尚,重視。舉業:為應科舉考試而準備的學業。奚:疑問代詞,相當于為什么。甘:自愿,樂意。郁郁:郁悶,不高興。
人的一生應當崇尚自立,如果不能通過科舉考試達到揚名鄉里,也應當仿效陶朱公經商致富,為什么要甘心在這里窮困潦倒一輩子呢?
這是祁門倪人穆早年因家貧而決定出外經商時所說的話。
輯自光緒《祁門倪氏族譜》卷下《燮堂公傳》。
【感悟】
自助者,天助之。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沒有自強自立的精神。鄭板橋曾告誡兒孫說:“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一樹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賢。同樣的家庭影響,子孫的發展也各不相同。有的人雖然繼承了父輩的萬貫家財,但后來卻一貧如洗暴尸荒野。有的人出身赤貧,后來卻封侯為相光宗耀祖。這些,古往今來都不乏其例。所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強自立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鏈接】
古徽州,三山六水一分田。普通人家那點田產,無法保障一家人的衣食。為了生活,一般情況下長子繼承家里的田產房屋,其余的兒子只好出外行商,以謀生計。
有汪氏兩兄弟,老大留守家園,老二販賣茶葉行于四方。
過年的時候,兩兄弟又聚到了一起。老大看著黑瘦了一圈的弟弟,心疼地嘆息著:“要是家里的田產再多一點,你就用不著四處奔波了”。老二微笑著搖搖頭:“家里的田產要是再少一點就好了。”看著大哥疑惑的目光,老二接著說:“這樣,大哥就不得不跟我一起經商了。每次采購茶葉,為了防止伙計從中獲利,都要派出兩個以上的伙計。有大哥在,你一個人去就行了,多省人力啊!”
老大聽了,覺得有理,過完年,就將田產變賣,跟著弟弟經商去了。兩兄弟一個負責山區采購,一個在城里茶莊當掌柜,配合默契,沒幾年就富甲一方。衣錦還鄉的兩兄弟在徽州建了一座汪氏族人聚居的村落,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宏村。
【延伸閱讀】
中國古代商人往往都要在自己店鋪內懸掛“陶朱事業,端木生涯”8個大字。陶朱指的是朱公范蠡,端木指的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端木賜,也就是子貢。他們是中國民間最早的兩位“財神”。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末衛國人,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他17歲從學于孔子,一邊學習,一邊出仕,一邊經商。他的學問非常出色,是孔門言語科最優秀的學生,史書記載他利口巧辭,善于雄辯,被稱為“孔門十哲之一”。他的政治才干也非常出色,“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于經商,曾經經商于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司馬遷作為有遠見卓識的史學家,在《史記》中甚至認為孔子的名聲之所以能布滿天下,儒學之所以能成為當時的顯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子貢推動的緣故。端木賜晚年居齊,直至終老。唐玄宗時追封“黎侯”;宋真宗時追封為“黎陽公”,后又改稱“黎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端木子”。子貢和他的老師孔子一樣彪炳丹青帛,綿澤后世。端木確立自己商業領域的地位稍早于范蠡,同時,因為他是孔子的高徒,又是標準儒者,后世商人都把他作為儒商的鼻祖。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商人。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因不滿當時楚國“非貴族不得入仕”的規定而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幫助勾踐興國滅吳,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泛一葉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其間3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人尊稱他為“商圣”。
上一篇:《四業唯商最苦辛,半生饑飽幾曾經;荒郊石枕常為寢,背負風霜撥雪行》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從容步出;想不盡的心事,靜一靜,暫且拋開》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