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今饑鴻載途,嗷嗷待哺,予取一錢,彼即少一勺,瘠人肥己,吾不忍為。
【譯注】
饑鴻:比喻饑餓的人民。載途:滿路,有遍地的意思。瘠人肥己:對待別人很吝嗇,而自己卻很貪婪。瘠,瘦,引申為慳吝;肥,胖,引申為貪婪。
現在饑民遍地,嗷嗷待食,我截取一些錢財作為回扣,饑民們就要少吃一頓飯。對待別人吝嗇,對待自己貪婪,這樣損人利己的事情,我是不忍心去做的。
這是婺源詹元甲在回應別人勸他截取回扣時說的話。
光緒《婺源縣志》卷34《人物·義行》。
【感悟】
人們常說無商不奸,然而這并非是事實。歷史上的徽商賈而好儒,見利生義,富而好施,經商一方,造福一片,不僅富甲江南,也美譽遐邇。以求利而存的商人如何能做到名利雙收?儒家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原因即在于徽商講求信義,不為眼前小利所惑,以誠信贏得顧客,他們反對見利忘義、奸詐生財,講究信義、老少無欺。徽商認為買賣的同時也就是在推銷自己的信譽,所以徽商反對以次充好,而以博取顧客信任為榮,就是找顧客零錢也要用色純量足的銀錢,甚至能夠不計零頭,讓利于人。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去是為了得到;只有學會放棄,才能獲得長遠大利。只有先學會放棄、舍得放棄,才能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成功之路。
【故事鏈接】
詹元甲,婺源人,早年酷愛誦讀經書史籍,擅長寫詩,因家里貧窮,棄儒從商。當時太守陳其崧讀到詹元甲寫的詩,非常贊賞,第二天即來造訪,見詹元甲為人質樸,學問淵博,就想和他交往。有一年遇到大災,太守陳其崧拿出20萬兩銀子,委托詹元甲采購糧米賑濟災民,詹元甲推辭不掉,只得答應。到了采購地,旅店主人說:“在這地方買米,照例都要抽取回扣,從幾百兩錢到成千上萬,回扣的數量視交易額而定。現在你懷揣巨額資金,完全可以抽取幾千兩銀子作為回扣,這是慣例,不會損傷你清廉的名聲的”。詹元甲非常生氣,大聲說:“現在饑民遍地,嗷嗷待食,我截取一些錢財作為回扣,饑民們就要少吃一頓飯。對待別人吝嗇,對待自己貪婪,這樣損人利己的事情,我是不忍心去做的”。
【延伸閱讀】
明初,大臣、文學家劉基的《郁離子》中有這么一個故事:虞孚想學個謀生的手藝,就去向計然請教,學會了種漆樹的技術。過了3年,樹長成便割樹收漆,收獲了幾百斛的漆,準備運到吳國去賣。他妻子的哥哥對他說:“我曾經在吳國經商,知道吳人熱衷裝飾,喜歡將物品上漆,所以,漆在吳國是上等貨。我看見賣漆的人把用漆葉煮成的膏摻進漆里,這樣能夠獲得加倍的利潤,而別人卻無法識破。”虞孚聽了很高興,將漆葉煮成膏,有幾百甕。和漆一起裝載運進吳國。當時吳國和越國交惡,越國的商人不能進入,吳國人正缺漆。吳國的買賣中間人聽說虞孚有漆,就高興地到郊外迎接,帶他進入吳國。吳國人發(fā)現虞孚的漆質量很好,就約定短期內用金幣來換取漆。虞孚大喜,夜晚就取出漆葉膏摻進漆里等著交易。到交易的時候,吳國人看見漆的封蓋是新的,疑心有詐,便向虞孚請求改約20天后交易,20天后漆全都壞了,交易也沒做成。虞孚蝕了老本,無法回家,最后只得行乞并死在吳國。
上一篇:《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當籍富民,某雖非富,愿輸金以為富者先》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