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因歲以為利,如之何遏糴以壑鄰!
【譯注】
如之何:怎么,為什么。遏糴:禁止購買谷米。以壑鄰:以鄰為壑,拿鄰國當作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饑荒之年賣掉糧食獲取一點小利已經足夠了,為什么要趁災牟利呢?這無異于以鄰為壑,幸災樂禍!
輯自《太函集》卷62《明故處士新塘吳君墓表》。
【感悟】
儒家提倡的“義大于利”、“義以為上”的義利觀,完全超出了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價值觀,成為中國儒商獨特的價值論。“義大于利”、“義以為上”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命題,既包括行為準則上的“見利思義”、“取之有義”,也包括價值判斷上的“先義后利”和“以義克利”,它為現代儒商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那種認為“作為商人就要謀求更大的利潤”的觀點是十分有害的,如果只圖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大量制造、傾銷低次甚至偽劣產品,把自己很響的牌子砸了,無異于殺雞取卵、害人害己。
【故事鏈接】
處士吳田在家辛勤種地,根據時節考察作物生長情況安排農事活動,視一年的收成情況,在糧食價格低賤時買進糧食。這樣,經過長期的積累,吳田聚集了很多糧食,不外出經商也能夠自給。有一年遇到災荒,吳田把自己聚集的糧食拿出來,全部賣給同里的人。有人說,效仿古代的豪強大戶宣曲任氏,趁天災人禍之機斂財,發家致富,這是明智之舉。吳田笑著說:“饑荒之年賣掉糧食獲取一點小利已經足夠了,為什么要趁災牟利呢?這是以鄰為壑,幸災樂禍,蒼天百姓都不會同意的。”于是打開糧倉把糧食全部平價賣給人們。
【延伸閱讀】
徽商往往甘當廉賈,求正當的商業利潤,決不乘人之危。大多數徽商在經營中一般都能堅持薄利的原則。明代南京城內有典鋪500余家,主要由閩商和徽商經營。閩典利息高達三分四分,而徽典取利僅一、二、三分,自然“人情最不喜福建”。程鎖在溧水經商,這里慣例是春天貸款下戶,秋天倍收利息。但程鎖貸款只取一分之利。某年豐收谷賤,程鎖仍按往年價格收貯。翌年大災谷貴,而他“出谷市諸下戶,價如往年平”(《太函集》卷61),樹立起良賈的形象。
上一篇:《忍片刻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錢,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流今之以狡詐求生財者,自塞其源也》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