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杜荀鶴·山中寡婦》原文、賞析、鑒賞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2〕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苗。〔3〕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4〕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1〕《山中寡婦》是樂府詩題,本篇卻以律詩形式寫樂府詩的題材,是杜荀鶴的傳世名篇。詩題一作《時世行》。杜荀鶴(公元846~907),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埭)人。出身寒微,科場失意,大順二年四十五歲中進士,不久唐王朝亡,他依附朱溫,在后梁小朝廷任翰林學士五天,病卒。作品多表現時代動亂和人民苦難,專攻近體,以七律為主。《全唐詩》存其詩三卷。
〔2〕兵死:死于兵亂。蓬茅:代指茅屋。麻苧衣衫:粗糙麻布制作的衣衫。鬢發焦:憔悴衰老、營養不良的形狀。
〔3〕“桑柘”二句:桑柘,桑樹、柘樹的葉可飼蠶。征苗,指唐代宗二年增設田賦附加稅,在糧食未成熟前征收,稱青苗稅。納稅、征苗在這里是互文。二句寫桑柘被砍光、田園荒蕪,官府還要征絲稅和青苗稅。“荒盡”一本作“荒后”。
〔4〕“時挑野菜”二句:和根煮,連野菜根一同煮菜湯,表明野菜已不多,也要節省著吃。生柴帶葉燒,表示燒柴也缺乏。二句即俗云缺吃短燒,形容度日艱難。
〔5〕“任是”二句:征徭,征是征稅,官府向人民攤派。徭是徭役,強迫為官府服勞役。二句寫這個老寡婦躲進深山,也逃不了官府的實物剝削和勞役剝削。
這首七律以社會大動亂為背景,通過一個山中寡婦的悲慘命運,深刻地揭露了唐代末期兵亂、暴政給人民造成的沉重災難。首聯以生動的特征概括地寫了人物困苦的身份和肖像;頷聯寫戰亂使桑柘伐光、田園荒蕪,官府仍橫征暴斂;頸聯以野菜、生柴兩個典型意象刻畫人民的困苦;尾聯為暴政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現實直抒憤慨。詩人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全部寄寓在對人物命運的刻畫描寫之中,因而意蘊深厚。詩中各句的副詞用得極有分量,不但在句中起關聯作用,而且起到加深語意的藝術強調作用。作者以近體寫樂府題材,也擴展了律詩的表現力。
上一篇:《清代文學·魏源·寰海十章(選一)》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林逋·山園小梅》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