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梁惠王①曰:“寡人②之于③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⑤兇⑥,則移其民于⑦河東⑧,移其粟⑨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⑩。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11)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12),請以戰(zhàn)喻(13)。填然(14)鼓之(15),兵(16)刃既接,棄甲(17)曳(18)兵而走(19),或(20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21五十)步笑百步,則(22)何如(23)?”
曰:“不可,直(24)不百步耳,是(25)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26)望民之多于(27)鄰國也。
“不違(28)農(nóng)時,谷(29)不可勝(30)食也。數(shù)罟(31)不入洿池(32),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33)以時(34)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35)使民養(yǎng)生(36)喪死(37)無憾(38)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39)之始也。
“五畝(40)之宅,樹(41)之以桑,五十者(42)可以衣帛(43)矣。雞豚(44)狗彘(45)之畜(46),無失其時(4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48)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49)庠序(50)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51),頒白(52)者不負(53)戴(54)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55)不饑不寒,然而不王(56)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57)而不知檢(58),涂(59)有餓莩(60)而不知發(fā)(61),人死,則曰:‘非我也,歲(62)也。’是何異于(63)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鯚o罪(64)歲,斯(65)天下之民至(66)焉。”
[注 釋]
①梁惠王:戰(zhàn)國時魏國的惠王,姬姓,名罃(yīng)。魏國的都城在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所以魏國又稱梁國,魏惠王又稱梁惠王。②寡人:古代國君自己謙稱,意思是寡(少)德之人。③之于:復式虛詞,一般用作動詞謂語句的主語部分,表示一種態(tài)度或做法??勺g為“……對待……”、“……對……的態(tài)度”。④焉耳矣:語氣詞連用,以加重洋洋自得的語氣。⑤河內(nèi):黃河北岸一帶。⑥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⑦于:到。⑧河東:黃河以東,現(xiàn)在的山西省西南部。⑨粟:小米,借指谷類。⑩亦然:也是這樣。(11)加:更。(12)好(hào)戰(zhàn):喜歡打仗。戰(zhàn)國時期各國互相兼并。(13)喻:打比方。(14)填然:形容鼓聲咚咚。(15)鼓之:擊鼓。鼓,動詞。之,沒有意義的襯字。(16)兵:兵器,武器。(17)甲:鎧甲。古代的戰(zhàn)衣,上面綴有金屬片,可以保護身體。(18)曳(yè):拖著。(19)走:跑,這里指逃跑。(20)或:有的。(21)以:憑借。(22)則:承接連詞,那么。(23)何如:即“如何”,怎么樣。(24)直:通“只”。(25)是:這。(26)無:通“毋”,不要。(27)于:比。(28)違:違背,這里指耽誤。(29)谷:糧食的統(tǒng)稱。(30)勝(shēng),盡。(31)數(shù)(cù)罟(gǔ):密網(wǎng)。數(shù),密。(32)洿(wū)池:池塘。洿,低凹的地方,也指池塘。(33)斧斤:斧子。縱刃為斧,橫刃為斤。(34)以時:按一定的時節(jié)(草木凋落,生長季節(jié)過后)。(35)是:這樣。(36)養(yǎng)生:供養(yǎng)活著的人。(37)喪(sāng)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38)憾:遺憾,不滿。(39)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40五)畝:合現(xiàn)在一畝多。(41)樹:種植。(42五十)者:五十歲的人。(43)衣(yì)帛:穿絲織品。衣,這里是動詞。(44)豚(tún):小豬。(45)彘(zhì):豬。(46)畜(xù):畜養(yǎng)。(47)時:這里指繁殖期。(48)奪:(因勞役而)侵占。(49)謹:形容詞用如使動詞,重視。(50)庠(xiáng)序:地方上的學校。殷代稱庠,周代稱序。(51)申之以孝悌(tì)之義:狀語后置,即“以孝悌之義申之”。把孝順父母,尊兄愛弟的道理反復叮囑他們。申,反復地開導。悌,善待兄弟。(52)頒白:頭發(fā)花白。頒,通“斑”,黑白相間。(53)負:背東西。(54)戴:用頭頂東西。(55)黎民:百姓。黎,眾。也有人認為“黎”應解作“黑”。黎民,就是黑頭發(fā)的人,少壯的人。(56)王(wàng):稱王,使天下百姓歸順。(56)未之有:即“未有之”,賓語前置。(57)食人食:吃人吃的東西。前一個“食”是動詞,后一個“食”是名詞。(58)檢:約束,制止。(59)涂:同“途”,路上。(60)餓莩(piǎo):餓死的人。莩,通“殍”,餓死或餓死的人。(61)發(fā):指打開倉庫,賑濟百姓。(62)歲:年成。(63)何異于:與……有什么差異。(64)罪:歸罪,歸咎。(65)斯:則,那么。(66)至:到,指歸順。
[譯 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該是)盡心盡意了吧。(如果)河內(nèi)遭遇饑荒,(我)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轉移到河東,把河東那里的糧食調(diào)往河內(nèi);(如果)河東遇到荒年,(我)也這樣(做)。(我)考察鄰國的治理,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也)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征戰(zhàn),請讓我用打仗來打個比方。戰(zhàn)鼓咚咚地敲響,兩軍短兵相接,(某些士兵)扔下鎧甲,拖著兵器跑了。有的(跑了)一百步而后停了下來,有的(跑了)五十步而后停了下來。因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那么怎樣?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跑)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啊?!?br>
(孟子)說:“大王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如果)不(因勞役)耽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季節(jié),糧食就(多得)吃不完。(如果)不用太密的魚網(wǎng)到池塘里捕魚,魚鱉就(多得)吃不完。(如果) 按一定的時節(jié)砍伐樹木,木材就(多得)用不完。糧食與魚鱉(多得)吃不完,木材(多得)用不完,這樣(就會)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都不會有什么遺憾了。(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都沒有什么遺憾,這就是王道的基礎。
“五畝大的宅院周圍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綢衣服了。雞、狗、豬等的喂養(yǎng),不錯過繁殖的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畝大的田地,不錯過農(nóng)耕的時節(jié),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免于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好學校的教育,反復把孝順父母,尊兄愛弟的道理叮囑百姓,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著或頭頂著東西在道路上奔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綢的衣服,吃上肉食,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做卻不能使天下百姓歸順,(這種情況)不曾有過。
“(富貴人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國君)卻不知道制止,大路上有餓死的人,(國君)卻不知道開倉賑濟。(有)人餓死了,卻說:‘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成不好。’這與(用兵器)殺死別人,(然后)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么不同?大王(如果)不歸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br>
[鑒 賞]
《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的名篇,雖然只是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談話,但是孟子所闡述的行“王道”施“仁政”的基本觀點十分有震撼力。
文章結構嚴謹,環(huán)環(huán)相扣。文章一開始寫梁惠王對自己的統(tǒng)治極為自得:“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是“民不加多”的結果卻讓他困惑不解。這一段話既反映出梁惠王自以為“盡心”的驕態(tài),又引出了論辯的話題,即如何才能使“民加多”,使百姓歸心。孟子的回答非常巧妙,他先從梁惠王所好的“戰(zhàn)”設喻。譏諷他所自夸的舉措與鄰國之君并無本質區(qū)別,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繼而抓住他急于“使民加多”的心理,轉向儒家對王道的倡導:指出只有關心百姓的生產(chǎn)生活,重視百姓的教育,使他們 “養(yǎng)生喪死無憾”才是“王道之始”。最后批評了梁惠王把黎民的“饑寒”歸罪于自然災害自欺欺人的荒謬,回應開頭,再次強調(diào)關心百姓的生產(chǎn)生活,重視百姓的教育的重要。
令人驚詫的是: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看出經(jīng)濟是政治的基礎,它雖然不是實行“王道”的全部,但做到“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卻是“王道之始”(這個“始”字用得多么準確而有力)。不僅如此,孟子還提到了“數(shù)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等保護環(huán)境,維護自然生態(tài),使生產(chǎn)能持續(xù)發(fā)展的前瞻性看法,他這種不只關心當代,而且關心到子孫萬代的博大胸懷,不知道能否讓那些還在野蠻地掠奪自然、斷子孫后路、唯利是圖的人汗顏。
上一篇:《孟子見梁襄王》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小石潭記》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