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方孝孺·越巫》原文、賞析、鑒賞
越巫自詭善驅鬼物〔2〕。 人病,立壇場〔3〕,鳴角振鈴〔4〕,跳擲叫呼,為胡旋舞禳之〔5〕。 病幸已〔6〕,饌酒食,持其貲去〔7〕,死則諉以它故〔8〕,終不自信其術之妄。 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9〕。 ”
惡少年慍其誕〔10〕,其夜歸〔11〕,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12〕。 候巫過,下砂石擊之;巫以為真鬼也,即旋其角。 且角且走〔13〕,心大駭,首岑岑加重〔14〕,行不知足所在。 稍前,駭頗定,木間砂亂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復至前,復如初。手慄氣懾〔15〕,不能角,角墜;振其鈴,既而鈴墜,惟大叫以行。 行聞履聲及葉鳴谷響,亦皆以為鬼。 號〔16〕,求救于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門。 其妻問故,舌縮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寢,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膽裂死,膚色如藍〔17〕。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1〕本文選自《遜志齋集》。方孝孺于文后附有這樣一段說明:“有《越巫》、《吳士》二篇,余見世人之好誕者死于誕,好夸者死于夸,而終身不自知其非者眾矣,豈不惑哉! 游吳越間,客談二事類之,書以為世戒?!笨梢娢恼轮荚谥S刺那些好誕者。越巫,即越地的巫。古時迷信活動盛行,有些人以降神驅鬼為職業,人們稱這些人為巫。 男巫又稱“覡”。 方孝孺(公元1357~1402),字希直,寧海(今浙江寧海)人。 自幼聰穎好學,少從師宋濂,早享盛名。洪武年間為漢中府教授,建文帝時任侍講學士。 燕王朱棣(成祖)起兵人金陵逐建文帝奪取政權,命他起草登極詔書,因不從被殺。 著有《遜志齋集》。
〔2〕自詭:自己詭稱。
〔3〕壇場:這里指巫者作法事的地方。
〔4〕鳴角振鈴:吹角搖鈴。角,用動物角制成的樂器。
〔5〕胡旋舞:古時一種多旋轉動作的舞。這里指狂亂旋轉地跳。禳(rang):祈禱消災免禍。
〔6〕病幸已:病僥幸好了。已,止。
〔7〕貲:通“資”,錢財。這里指酬勞的財物。
〔8〕諉以它故:用其他原因來推托。諉,推托。
〔9〕莫敢我抗:“莫敢抗我”的倒文。
〔10〕慍:討厭、怨恨。誕:荒誕,欺詐。
〔11〕(jian):窺探。
〔12〕去:距離。里所:一里左右。所,表示約數的虛詞。
〔13〕且角且走:邊吹角邊跑。角,用作動詞,即“吹響角”。
〔14〕首岑岑:頭麻木脹疼。
〔15〕氣懾(she):嚇得不敢出氣。懾,恐懼。
〔16〕號(hao):大聲哭喊。
〔17〕膚色如藍:即皮膚發青。
作者以對越巫自欺欺人行為的描寫,揭露和諷刺了社會上那些欺妄而執迷不悟的人。越巫自認為“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并為獲取酒食錢財而以騙術行騙。這位“終不自信其術之妄”的越巫,結果竟被慍其誕的少年們嚇裂了膽,且“至死不知其非鬼”,真是可卑又可憐。文章篇幅短小,立意鮮明,故事情節完整,描寫細致生動。作者通過對越巫心理、動作、行為等的具體描繪,不但將此虛妄而執迷不悟者的丑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同時又具有多層次的象征意義,發人深省。
上一篇:《三國六朝文學·曹植·贈白馬王彪》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四、小說·世說新語·過江諸人言語門》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