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蒲松齡·促織》原文、賞析、鑒賞
宣德間〔2〕,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此物故非西產〔3〕,有華陰令欲媚上官〔4〕,以一頭進,試使斗而才〔5〕,因責常供。令以責之里正〔6〕。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值,居為奇貨。里胥猾黠〔7〕,假此科斂丁口〔8〕,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9〕,久不售〔10〕。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脫。不終歲,薄產累盡。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憂悶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歸,提竹筒銅絲籠,于敗堵叢草處〔11〕,探石發穴,靡計不施〔12〕,迄無濟〔13〕。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宰嚴限追比〔14〕;旬馀,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并蟲亦不能行捉矣。轉側床頭,惟思自盡。
時村中來一駝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資詣問〔15〕。見紅女白婆〔16〕,填塞門戶。入其舍,則密室垂簾,簾外設香幾。問者爇香于鼎〔17〕,再拜。巫從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詞。各各竦立以聽。少間,室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發爽〔18〕。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食傾,簾動,片紙拋落。視之,非字而畫,中繪殿閣,類蘭若〔19〕;后小山下怪石亂臥,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20〕;旁一蟆,若將躍舞。展玩不可曉。然睹促織,隱中胸懷。折藏之,歸以示成。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逼似。乃強起扶杖,執圖詣寺后,有古陵蔚起〔21〕。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遂于蒿萊中側聽徐行,似行針芥。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冥搜未已〔22〕,一癩頭蟆猝然躍去。成益愕,急逐趁之〔23〕,蟆入草間。 躡跡披求〔24〕,見有蟲伏棘根。 遽撲之,入石穴中。 掭以尖草〔25〕,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狀極俊健,逐而得之。審觀,巨身修尾,青項金翅。 大喜,籠歸。 舉家慶賀。 雖連城拱璧不啻也。 上于盆而養之,蟹白栗黃〔26〕,備極護愛,留待限期,以塞官責。
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發盆。蟲躍擲徑出,迅不可捉。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驚曰:“業根〔27〕,死期至矣! 而翁歸〔28〕,自與汝復算耳〔29〕!”兒涕而出。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 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30〕。 日將暮,取兒稿葬〔31〕。 近撫之,氣息惙然〔32〕。 喜置榻上,半夜復蘇。 夫妻心稍慰。 但兒心神氣癡木,奄奄思睡。 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33〕,亦不復以兒為念。 自昏達曙,目不交睫。 東曦既駕〔34〕,僵臥長愁。 忽聞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蟲宛然尚在。 喜而捕之,一鳴輒躍去,行且速。 覆之以掌,虛若無物。 手裁舉〔35〕,則又超忽而躍〔36〕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 審諦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 成以其小,劣之。 惟徬徨瞻顧,尋所逐者。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視之,形若土狗〔37〕,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喜而收之。 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思試之斗以覘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 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38〕,亦無售者。 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39〕。因出己蟲,納比籠中〔40〕。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較。 少年固強之。 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因合納斗盆。 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 少年又大笑。 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 少年又笑。 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齕敵領〔41〕。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蟲翹然矜鳴〔42〕,似報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雞瞥來〔43〕,徑進以啄。成駭立愕呼。幸啄不中,蟲躍去尺有咫〔44〕。雞健進,逐逼之。蟲已在爪下矣。成倉卒莫知所救,頓足失色。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成益驚喜,掇置籠中〔45〕。
翼日進宰〔46〕,宰見其小,怒呵成。成述其異,宰不信。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雞,果如成言。乃賞成,獻諸撫軍〔47〕。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48〕。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遍試之,無出其右者。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悅,賜撫臣名馬衣緞。撫軍不忘所自〔49〕,無何〔50〕,宰以“卓異”聞〔51〕。宰悅,免成役。又囑學使〔52〕,俾入邑庠〔53〕。后歲馀,成子精神復舊,自言化身促織,輕捷善斗,今始蘇耳。撫軍亦厚賚成〔54〕。不數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55〕;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56〕。
異史氏曰〔57〕:“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獨是成氏子以蠹貧〔58〕,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1〕這篇小說選自《聊齋志異》。促織,即蟋蟀。蒲松齡(公元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出身于沒落地主兼商人家庭。自幼接受傳統教育,熱衷功名。十九歲時考中秀才,此后卻連遭挫折,直到七十二歲才成為貢生。由于家計所需,曾出為幕賓,大部分時間是依靠教書維持生活,這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了解人民疾苦。《聊齋志異》是其代表作。另有一些為民請命和反映民生疾苦的散文、詩詞。選文據人民文學出版社《聊齋志異》校注本。
〔2〕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
〔3〕故非西產:本來不是陜西的特產。西,這里指陜西。
〔4〕華陰:縣名,在今陜西省東部。 令:縣令,一縣的長宮。
〔5〕才:意為有本領。 這里指蟋蟀勇敢善斗。
〔6〕里正:古代的鄉職,明代叫里長。這里是沿用舊稱。其主要職責相當于后來的保長。
〔7〕里胥:鄉間當公差的。
〔8〕科斂:攤派。
〔9〕童子:或稱“童生”。科舉時代,凡應考的讀書人進學作秀才前,不論年紀大小,都稱“童生”,或“童子”。
〔10〕久不售:指長期沒有考取。科舉時代、讀書人把進學中舉,稱為“售于帝王家”。
〔11〕敗堵:破墻。
〔12〕靡:無,沒有。
〔13〕>迄:始終,終究。
〔14〕宰:知縣的別稱。追比:封建時代,地方官責令下屬限期交差,過期即要杖責繼續追逼。
〔15〕具貲(zi)詣問:備了禮金去向神叩問。 貲,同“資”,這里指送給巫婆的禮金。 詣:到。
〔16〕紅女白婆:面色紅潤的姑娘和白發蒼蒼的老太婆。
〔17〕爇(ruo):燒、焚。 鼎:這里指香爐。
〔18〕無毫發爽:沒有一絲一毫的差錯。發,頭發。 爽,差錯。
〔19〕蘭若:佛寺。
〔20〕青麻頭:青麻頭和后文的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都是上等蟋蟀的名稱。
〔21〕古陵蔚起:古墳上長著許多草木。 蔚,草木繁茂。
〔22〕冥搜未已:漫無目標地尋求不停。 冥搜,盲目搜索。 已,止,停。
〔23〕急逐趁之:急忙追趕那支蛤蟆。 趁,與“逐”同義,追逐。
〔24〕躡跡披求:輕輕地緊跟著(蛤蟆的)蹤跡,用手分開野草尋找。 躡,悄悄追隨。
〔25〕掭(tian):輕輕撥動。
〔26〕蟹白栗黃:用螃蟹的腿肉和栗子作飼料。 蟹的腿肉白色,故稱蟹白。栗子肉粉黃色,故稱栗黃。
〔27〕業根:禍種。業,業障,佛家語,罪惡的意思。
〔28〕而:同“爾”,你。
〔29〕復算:再算賬。
〔30〕不復聊賴:不再有什么希望、生趣。
〔31〕稿葬:用草席裹著尸體埋葬。稿,草席。
〔32〕惙然:氣息微弱的樣子。
〔33〕氣斷聲吞:出不來氣,說不出話。
〔34〕東曦既駕:太陽已從東方升起來了。曦,指太陽。古代神話,太陽神乘著六龍駕馭的車子出來,所以說“駕”。
〔35〕裁:通“才”,方才。
〔36〕超忽:突然,猛一下。
〔37〕土狗;螻蛄的別稱。
〔38〕直:通“值”,價值。
〔39〕掩口胡盧:輕蔑嘲笑的樣子。
〔40〕納比籠中:放進比賽的籠子里。
〔41〕齕(he):咬。
〔42〕翹然矜鳴:昂首振翅得意地叫起來。翹然,挺直的樣子。
〔43〕瞥來:突然到來。瞥,過目很快。
〔44〕尺有咫:有,又。咫,周代稱八寸為咫。
〔45〕掇:拾取。
〔46〕翼日:同“翌日”。第二天,明天。
〔47〕撫軍;巡撫的別稱。清代是統管一省軍、民政事的最高長官。
〔48〕細疏:仔細向皇帝奏明。
〔49〕不忘所自:沒有忘記好處從何而來。
〔50〕無何;沒有多久。
〔51〕宰以“卓異”聞:(撫軍)就用“才能出眾”這樣的評語,將縣令上報朝廷。聞,上聞,上報朝廷。
〔52〕學使:明清掌管一省教育、考試等事的官員。
〔53〕俾入邑庠:使他進入縣學,即錄取成名為秀才。俾,使。庠,古代學校的名稱。
〔54〕賚(lai):賜給。
〔55〕蹄躈(qiao):古時用以計算牲畜的頭數。
〔56〕裘馬過世家:衣著服飾車馬等器用,超過世代做官的人家。 裘,原指皮衣,這里泛指衣著服飾。
〔57〕異史氏:作者自稱。
〔58〕以蠹貧:因里胥刁詐而貧窮。 蠹,蛀蟲,這里指刁詐的里胥。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較高的一篇作品。小說圍繞一頭促織的得失,生動地描寫了造成成名一家悲悲喜喜的曲折過程,并生動而深刻地揭示了“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給百姓帶來的災難。文中寫成名為獲取蟋蟀,幾度一籌莫展,又幾度失而復得,又絕處逢生,情節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又扣緊了主題。 全篇語言生動、洗煉,對環境、情節有細膩入微的描寫,體現了作者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柔石·二月(節選)》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三國六朝文學·曹丕·典論·論文》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