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二月(節選)》原文、賞析、鑒賞
柔 石
四
蕭澗秋在雪上走,有如一只鶴在云中飛一樣。他貪戀這時田野中的雪景,白色的絨花,裝點了世界如帶素②的美女,他顧盼著,他跳躍著,他底內心竟有一種說不出的微妙的愉悅。這時他想到了宋人黃庭堅有一首詠雪的詞③。他輕輕念,后四句是這樣的:
貧巷有人衣不纊④,
北窗驚我眼飛花。
高樓處處催沽酒,
誰念寒生泣《白華》①!
一邊,他很快地一息②,就回到校內。
他向他自己底房門一手推進去,他滿望在他自己底房內自由舒展一下,他似乎這兩點鐘為冰冷的空氣所凝結了。不料陶嵐卻站在他底書架的面前,好像檢查員一樣地在翻閱他底書。她聽到聲音立刻將書蓋攏,微笑地迎著。蕭澗秋一時似乎不敢走進去。陶嵐說:
“蕭先生,恕我冒昧。我在你底房內,已經翻了一點多鐘的書了。幾乎你所有的書,都給我翻完了。”
他一邊坐下床上,一邊回答:
“好的,可惜我沒有法律的書。你或者都不喜歡它們的呢?”
她怔了一怔,似乎聽得不愿意,慢慢地答道:
“喜歡的,我以后還想讀它幾本。雖則,我恐怕不會懂它。”
這時蕭澗秋卻自供一般地說:
“我此刻到過姓李的婦人③底家里了。”
“我已經知道。”
陶嵐回答的非常奇怪;一息,補說:
“阿榮④告訴我的。她們現在怎樣呢?”
蕭澗秋也慢慢地答,同時摩擦他底兩手,低著頭:
“可憐的很,孩子叫冷,米也沒有。”
陶嵐一時靜默著,她似乎說不出話。于是蕭又說道:
“我看她們底孩子是可愛的,所以我允許救濟她們。”
她卻沒有等他說完,又說,簡慢地:
“我已經知道。”
蕭澗秋卻稍稍奇怪地笑著問她:
“事情我還沒有做,你怎樣就知道呢?”
她也強笑地好像小孩一般地說:
“我知道的。否則你為什么到她們那里去?我們又為什么不去呢?天豈不是下大雪?哥哥他們都圍在火爐的旁邊喝酒,你為什么獨自冒雪出去呢?”
這時他卻睜大兩眼,一瞬不瞬地看住她。可是他卻看不出她底別的,只從她底臉上看出更美來了:柔白的臉孔,這時兩頰起了紅色,潤膩的,光潔的。她低頭,只動著兩眼,她底眼毛很長,同時在她深黑的眼珠底四周襯的非常之美。蕭仔細地覺察出——他底心胸也起伏起來。于是他站起,在房內走了一圈。陶嵐說:
“我不知自己怎樣,總將自己關在狹小的籠里。我不知道籠外還有怎樣的世界,我恐怕這一世是飛不出去的了。”
“你為什么說這話呢?”
“是呀,我不必說。又為什么要說呢?”
“你不坐么?”
“好的,”她笑了一笑,“我還沒有將為什么到你這里來的原意告訴你。我是來請你彈琴的。我今天一早就將琴底位置搬移好,叫兩個用人①收拾。又在琴底旁邊安置好火爐。我是完全想到自己的。于是我來叫你,我和跑一樣快地走來。可是你不在,阿榮說,你到西村去,我就知道你底意思了。現在,已經沒有上半天了,你也愿意吃好中飯就到我家里來么?”
“愿意的,我一定來。”
“呵!”她簡直叫起來,“我真快樂,我是什么要求都得到滿足的。”
她又仔細地向蕭澗秋看了一眼,于是說,她要去了。可是一邊她還在房內站著不動,又似不愿去的樣子。
白光晃耀的下午,雪已霽了!地上滿是極大的繡球花。
蕭澗秋腋下挾著幾本泰西①名家的歌曲集,走到陶嵐底家里。陶嵐早已在門口迎著他。他們走進了一間廂房,果然整潔,幽雅,所謂明窗凈幾。壁上掛著幾幅半新舊的書畫,桌上放著兩三樣古董。蕭澗秋對于這些,是從來不留意的,于是一徑坐在琴邊。他謙遜了幾句,一邊又將兩手放在火爐上溫暖了一下,他就翻開一闋進行曲,彈了起來。他彈的是平常的,雖則陶嵐說了一句“很好”,他也能聽得出這是普通照例的稱贊。于是他又彈了一首跳舞曲,這比較是艱難一些,可是他底手指并不怎樣流暢。他彈到中段,戛然停止下來,向她笑了一笑。這樣,他彈起歌來。他彈了數首浪漫主義的作家底歌,竟使陶嵐聽得沉醉了。她靠在鋼琴邊,用她全部的注意力放在音鍵底每個發音上,她聽出嬰記號與變記號的半音②來。她兩眼沉沉地視著壁上的一點,似乎不肯將半絲的音波忽略過去。這時,蕭澗秋說:
“就是這樣了。音樂對于我已經似久放出籠的小鳥對于舊主人一樣,不再認得了。”
“請再彈一曲,”她追求地。
“我是不會作曲的,可是我曾譜過一首歌。現在奏一奏我自己的。你不能笑我,你必得首先允許。”
“好,”陶嵐叫起來。
同時他向一本舊的每頁脫開的音樂書上,拿出了兩張圖畫紙。在這個上面,抄著蕭澗秋自填的一首詩歌,題著“青春不再來”五字。他展開在琴面上,向陶嵐看了一看,似乎先要了解她底感情底同感程度的深淺如何。而她這時是愁著雙眉向他微笑著。他于是坐正身子,做出一種姿勢,默默地想了一息,就用十指放在鍵上,彈著。一邊輕輕地這樣唱下去:
荒煙,白霧,
迷漫的早晨。
你投向何處去?
無路中的人呀!
洪蒙①轉在你底腳底,
無邊引在你底前身,
但你終年只伴著一個孤影,
你應慢慢行呀慢慢行。
記得明媚燦爛的秋與春,
月色長繞著海浪在前行。
但白發卻叢生到你底頭頂,
落霞要映入你心坎之沁深。
只留古墓邊的暮景,
只留白衣上底淚痕,
永遠剪不斷的愁悶!
一去不回來的青春。
青春呀青春,
你是過頭云;
你是離枝花,
任風埋泥塵。
琴聲是舒卷地一絲絲在室內飛舞,又沖蕩而漏出到窗外,蜷伏在雪底凜冽的懷抱里;一時又回到陶嵐底心坎內,于是她底心顫動了,這是冷酷的顫動,又是悲哀的顫動,她也愁悶了。她耳聽出一個個字底美的妙音,又想盡了一個個字所含有的真的意義。她想不到蕭澗秋是這樣一個人,她要在他底心之深處感到惆悵而渺茫。當他底琴聲悠長地停止以后,她沒精打采地問他:
“什么時候做成這首歌的呢?”
“三年了,”他答。
“你為什么作這首歌的呢?”
“為了我在一個秋天的時分。”
她一看不看地繼續說:
“不,春天還未到,現在還是二月呀!”
他將兩手按在鍵盤上,呆呆地答:
“我自己是始終了解的:我是喜歡長陰的秋云里底飄落的黃葉的一個人。”
“你不要彈這種歌曲罷!”
她還是毫無心思地說出。蕭澗秋卻振一振精神,說:
“哈,我卻無意地在你面前發表我底弱點了。不過這個弱點,我已經用我意志之力克服了,所以我近來沒有一點詩歌里的思想與成分。感動了你么?這是我底錯誤,假如我在路上預想一想我對你應該彈些什么曲,適宜于你底快樂的,那我斷不會揀選這一個。現在……”
他看陶嵐還是沒有心思聽他底話,于是他將話收止住。一邊,他底心也飄浮起來,似乎為她底情意所迷醉。一邊,他翻起一首極艱深的歌曲,他兩眼專注地看在樂譜上。
陶嵐卻想到極荒渺的人生底邊際上去。她估量她自己所有的青春,這青春又不知是怎樣的一種面具。一邊,她又極力追求蕭澗秋的過去到底是如何的創傷,對于她,又是怎樣的配置。但這不是冥想所能構成的——眼前的事實,她可以觸一觸他底手,她可以按一按他底心罷?她不能沉她自身到一層極深的淵底里去觀測她底自身,于是她只有將她自己看作極縹緲的空幻化——她有如一只蜉蝣,在大海上行走。
許久,他們沒有交談一句話。窗外也寂靜如冰凍的,只有雪水一滴滴地從檐上落到地面,似和尚在夜半敲磬一般。
蕭澗秋一邊站起,恍恍忽忽地讓琴給她:
“請你彈一曲罷。”
她睜大眼癡癡地:
“我?我?……唉!”
十分羞怯地推辭著。
蕭澗秋重又坐在琴凳上,十分無聊賴似的,擦擦兩手,似怕冷一樣。
小說寫于1929年。它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前后一段時間為背景,以主人公蕭澗秋在芙蓉鎮上的經歷為線索,描寫了他對文嫂的人道主義的幫助和他與陶嵐的戀愛經過。蕭澗秋由于厭倦了過于緊張、痛苦的現實生活,希望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撫慰一下自己枯萎的心靈。但是芙蓉鎮并非世外桃源,他所看到的依然是苦難、庸俗和丑惡。與陶嵐文嫂的感情糾葛又引起軒然大波,再次打破了生活的平靜,使他不得不離開。作品通過他的這段生活,主要表現作家對黑暗現實感到的壓抑和憤懣以及對知識分子生活道路的思索。
蕭澗秋是受過“五四”思想熏陶的知識分子。他有正義感,有同情心,對生活抱著認真的態度,但又經不起狂濤巨浪的沖擊,不敢大膽地憎那應該憎的一切,也不敢大膽地愛他所愛的一切。他是個感情細膩、思想敏感,懷著孤獨和軟弱感的青年。正如魯迅在《柔石作〈二月〉小引》中所說:“他極想有為,懷著熱愛,而有所顧惜,過于矜持,終于連安住幾年之處,也不可得。”這種內心深處的矛盾決定了蕭澗秋是無法獲得內心平靜的。作者通過蕭澗秋的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的苦悶彷徨,也呈現了當時社會的種種不同人物的面影。
陶嵐是一位要求個性解放的女性。她長期脫離時代,猶如關在籠中的小鳥。她有迫切了解世界的愿望,她曾經說過,如果有人給她三千元讓她到國外跑上三年,就答應與他結婚。她愛蕭澗秋的原因之一就是蕭的閱歷多見識廣。當她沒得到蕭的愛情,則陷入了消極悲傷中。錢正興是一個庸俗的,甚至是低級的知識分子形象。陶慕侃是位抱著教育救國幻想并處處碰壁的知識分子的代表。李君則是著意歌頌的革命青年的典型,這些不同形象正如魯迅所說,讓讀者“由讀時所生的詫異或同感,照見自己的姿態的罷?那實在是很有意義的”。
《二月》是顯示柔石風格的代表作。它沒有大開大闔驚險離奇的情節,但是作者卻把這一平凡的故事寫得波瀾起伏,富有情致。作品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并不追求事件糾葛和戲劇性,而是著力渲染人物情感的沖突,以清新細膩的筆觸刻畫人物的心理。文嫂是一個溫順賢惠的寡婦,她的表情達意的方法,顯得含蓄婉轉,小說對她的形象塑造用的是質樸的抒情筆調和精微的心理刻畫,較深地揭示了她的情感和性格。錢正興是書中的次要人物,作品雖對他著墨不多,卻栩栩如生,這得益于作者出色的心理描寫和簡潔的白描手法。魯迅稱贊《二月》的“工妙的技術”即指人物刻畫。作者把敘事、寫景、抒情有機地構成一體,江南如畫的風光,也變成有靈性的東西,用自然景物來烘托人物的情感,縷縷的詩情,猶如涓涓細流,沁入讀者的心田。
注釋
① 《二月》:作于1929年。主人公蕭澗秋在大革命前夕孑然一身到浙江芙蓉鎮中學任教,幻想在這偏僻寧靜的鄉鎮安住以撫慰苦悶的心靈。然而他一來到就被卷入矛盾糾葛中。他出于同情,接濟了丈夫為革命犧牲的文嫂。校長陶慕侃的妹妹陶嵐與他一見鐘情,引起向陶嵐求婚而遭到拒絕的富家子弟錢正興等人的嫉妒和誹謗。不久,蕭澗秋為解救文嫂母女,割舍對陶嵐的愛情,決定娶文嫂為妻。但在世俗輿論壓力下,文嫂自殺,蕭澗秋終于憤然出走。全文二十四章,此處節選第四章。② 帶素:穿素帶孝。素,白色。③ 黃庭堅有一首詠雪的詩:指宋代黃庭堅(1045~1105)題名為《和王明之雪》的詩。④ 纊(kuang):棉絮。衣不纊,沒有棉衣。①《白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詩已佚.有一種說法認為這首詩是贊美孝子的潔白的。“高樓處處催沽酒,誰念寒生泣《白華》”,意思是說住在高樓上的有錢人,到處都在催著買酒,有誰會顧念貧寒的孝子讀著《白華》的詩篇,想到自己的父母連寒衣都沒有著落而暗暗涕泣呢。② 一息:方言,即一會兒,沒有多久。③ 姓李的婦人:指文嫂。④ 阿榮:學校的工友。① 用人:即傭人,仆人。①泰西:猶言極西。舊時用以稱西洋國家,一般指歐美各國。②嬰記號與變記號的半音:是指表示調性和表示變化音程的符號。現在沒有這種講法。這一句的意思是形容陶嵐聽得很專心,連調性和臨時變化的半音都能聽出來。① 洪蒙:亦作鴻蒙。古人認為宇宙形成之前是一團模糊的元氣,這種自然的元氣即稱鴻蒙。
上一篇:《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清代文學·蒲松齡·促織》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