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xué)·《墨子》·兼愛(上)》原文、賞析、鑒賞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2〕,必知亂之所自起〔3〕,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4〕: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5〕。治亂者何獨(dú)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當(dāng)察亂何自起〔6〕,起不相愛〔7〕。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8〕;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9〕,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10〕: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11〕,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12〕,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13〕、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14〕,具此而已矣〔15〕。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16〕?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17〕。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18〕?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19〕?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20〕。故子墨子曰〔21〕:“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1〕《墨子》一書現(xiàn)存五十三篇,主要內(nèi)容是記述墨子的思想、活動(dòng)及其同弟子們的答問。墨子名翟,年代稍晚于孔子,是墨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兼愛》是代表墨子基本思想的名篇之一,共上、中、下三篇,此為上篇。選文據(jù)《諸子集成·墨子閑詁》本。
〔2〕圣人:指理想中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事:為自己應(yīng)做的事,即“為己任”的意思。
〔3〕所自起:從哪里發(fā)生。
〔4〕醫(yī)之攻人之疾者:醫(yī)生治人的病。然:那樣。
〔5〕弗:不。
〔6〕當(dāng):通“嘗”,曾經(jīng)。
〔7〕起不相愛:起自人與人的不相愛。
〔8〕虧:損害。
〔9〕慈:本指父母之愛,引申之亦泛指上對(duì)下之愛。
〔10〕至:至于。表示另提一事。
〔11〕室:家。異室:指別人的家。
〔12〕人:指“人身”,他人之身。據(jù)俞樾《諸子評(píng)議》考證,此句“人”字后應(yīng)補(bǔ)“身”字。下句同。
〔13〕家:此指大夫的封地,亦稱“食邑”。
〔14〕物:事,事故。
〔15〕具此:都在于此。
〔16〕惡(wu):何。施:行。
〔17〕亡:通“無”。
〔18〕賊:作動(dòng)詞用,殘害的意思。
〔19〕“惡得”句:怎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勵(lì)互相親愛呀。勸,勸勉,鼓勵(lì)。
〔20〕交相惡(wu):相互間彼此仇恨。
〔21〕子墨子:墨子弟子對(duì)老師的敬稱,如同說“我們的夫子墨子”。
全文集中論述“天下兼相愛則治”的道理。“兼相愛”指的是全體的、無差等的愛,與孔子所謂“愛人”的主張有所不同。本篇文字質(zhì)樸淺顯,邏輯性很強(qiáng),說理中時(shí)而插入比喻,可看出《墨子》散文的一般特點(diǎn)。
上一篇:《先秦文學(xué)·《詩經(jīng)》·關(guān)雎(周南)》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艾青·北方》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