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賞析、鑒賞
環滁皆山也〔2〕。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邪也〔4〕。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5〕。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6〕。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7〕。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8〕。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9〕,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0〕。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11〕,云歸而巖穴暝〔12〕,晦明變化者〔13〕,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14〕,佳木秀而繁陰〔15〕,風霜高潔〔16〕,水落而石出者〔17〕,山間之四時也〔18〕。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19〕,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20〕,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21〕,山肴野蔌〔22〕,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23〕,射者中〔24〕,奕者勝〔25〕,觥籌交錯〔26〕,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27〕,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28〕,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29〕,鳴聲上下〔30〕,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31〕。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32〕。
〔1〕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居士集》卷三十九。宋仁宗慶歷五年,杜衍、范仲淹等革新派被誣結黨,作者為他們辯護而被貶,由河北都轉運按察使貶知滁州(今安徽滁州),第二年寫下了《醉翁亭記》,時年四十歲。醉翁亭:在今滁州市西南十里。
〔2〕環滁皆山:環繞滁州的都是山。
〔3〕壑:巖谷、山溝。
〔4〕蔚然:草本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瑯邪(ya):山名,今安徽滁州市西南十里。《太平寰宇記》:“東晉元帝為瑯邪王,避地此山,因名。”
〔5〕釀泉:即瑯邪泉,以其水宜釀酒而得名。
〔6〕翼然:形容亭角翹立,像鳥展開翅膀欲飛的樣子。醉翁:歐陽修三十九歲時,自號醉翁。作者詩:“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
〔7〕智仙:瑯邪山瑯邪寺的一名僧人。
〔8〕太守:漢代郡的長官之稱,宋代稱知州為太守。自謂:指太守自己私下給它起名叫做醉翁亭。
〔9〕飲少輒醉:稍稍喝點酒就醉。
〔10〕“山水之樂”句:大意是說,心里領會了游山玩水的樂趣,又借飲酒來寄托這種樂趣。寓:寄托、寄寓。
〔11〕林霏:指林中的霧氣。開:散開、散去。
〔12〕云歸:云霧聚攏。巖穴:指山谷。暝:昏暗。此句意為,傍晚時云霧聚攏,山谷漸漸陰暗起來。
〔13〕晦明:一會兒暗,一會兒明,變化不定。
〔14〕野芳發:指春天野花開放。
〔15〕佳木秀而繁陰:指夏天樹木茂盛地滋長,綠蔭濃密。
〔16〕風霜高潔:秋天天高氣爽,天氣潔色。
〔17〕水落石出:冬天水位下降,石頭露出水面。
〔18〕四時:四季。
〔19〕負者:背負著東西的人。
〔20〕傴僂(yulu):彎腰曲背的樣子,指老年人。提攜:牽引而行,指由大人牽著手走的小孩。
〔21〕冽(lie):水清叫冽。泉香而酒冽:指用釀泉水制作的酒清涼香美。
〔22〕山肴:野味(葷菜)。野蔌(su):野菜。
〔23〕絲:弦樂器。竹:管樂器。非絲非竹:即宴酣之樂不是聽絲竹之樂所能得到的。
〔24〕射者中(zhong):投壺得中。古代宴飲時有一種投壺游戲,以矢投壺中,按投中的多少區別勝負,是一種飲酒方法。
〔25〕奕者勝:下棋的得勝者。
〔26〕觥(gong):一種大酒杯。籌:指記飲酒數的籌碼。觥籌交錯:形容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賓主相互敬酒,非常盡興。
〔27〕頹然:酒后昏昏沉沉欲倒的樣子。
〔28〕已而:不久。
〔29〕陰翳(yi):樹木遮蔽成陰。
〔30〕鳴聲上下:鳥鳴聲高處相應。
〔31〕樂其樂:前一“樂”,動詞;其樂,眾人之樂。太守自己為他們(游人)的快樂而感到快樂。
〔32〕廬陵:今江西吉安市。歐陽修的先世為廬陵人,故稱廬陵歐陽修。
提起歐陽修,馬上就能想到《醉翁亭記》。文章以“山水之樂”為中心,抓住典型特征,重點描寫了瑯邪山間的朝暮變化、四時景色以及和滁人在山間的游樂。作者在遭誣被貶的第二年作此篇,本應悲憤抑郁,但全文緊扣“樂”字,忘情山水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和失意,表達出從容委婉的情致和寬廣超脫的胸懷。
語言精煉、流暢自然。大量運用偶句,或單句相對,或雙句相對,“已而夕陽在山”以下還三句相對。又在文章各層次結束處用排比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虛詞“也”的使用也有創造性,全文用“也”二十一處,以多取勝,而且用來作為劃分層次的排比句的句尾,句式整齊而有變化,音節響亮而又和諧,加強了文章的節奏感和韻律美,構成了“陰柔”的獨特風格。文理通暢,句與句、節與節之間起承轉合奇美妙絕,全文順勢而下而又給人新奇之感,讀起來令人心明神爽。
上一篇:《唐五代文學·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三國六朝文學·劉琨·重贈盧諶》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