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sì hǎi zhī nèi , jiē xiōng dì yě
詞源:《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詞由:春秋時代,有個人叫司馬牛。他的哥哥垣魋同他的弟弟子欣、子車鬧矛盾,雙方都欲置對方于死地。對此,司馬牛極為憂愁。可是,他又不知怎么辦才好,于是就對孔子的學生子夏說:“人家都有兄弟之間和睦相處的樂處,唯獨我司馬牛沒有。”子夏寬慰他說:“一個人的生與死都是命中注定的,能不能富貴也只好聽憑天的安排。所以,君子只有潛心修身,不敢有一點差失。努力做到待人謙恭,講究禮節。待到天下的人都了解我, 自然就會親近我,鐘愛我,關系就象親兄弟一樣。所以,君子根本沒有必要憂慮他沒有兄弟。”
詞義:普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親兄弟。亦作“四海皆兄弟”。
書證: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三折:“你問我姓甚名誰,……可不道四海皆兄弟。”
上一篇:成語《四海為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垂簾聽政》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