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魏學洢·核舟記》原文、賞析、鑒賞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2〕,能以徑寸之木〔3〕,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4〕,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5〕,蓋大蘇泛赤壁云〔6〕。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7〕,高可二黍許〔8〕。 中軒敞者為倉〔9〕,箬篷覆之〔10〕。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1〕,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12〕,石青糝之〔13〕。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14〕,魯直居左〔15〕。蘇、黃共閱一手卷〔16〕。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17〕,各隱卷底衣褶中。 佛印絕類彌勒〔18〕,袒胸露乳,矯首昂視〔19〕,神情與蘇、黃不屬〔20〕。 臥右膝,詘右臂支船〔21〕,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22〕,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23〕,左手倚一衡木〔24〕,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25〕,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26〕,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27〕虞山王毅叔遠甫刻”〔28〕,細若蚊足,鉤畫了了〔29〕,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30〕,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3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32〕。
魏子詳矚既畢〔33〕,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 《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34〕,然誰有游削于不寸之質〔35〕,而須麋了然者〔36〕?假有人焉〔37〕,舉我言以復于我〔38〕,亦必疑其誑。今乃親睹之。繇斯以觀〔39〕,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40〕嘻,技亦靈怪矣哉!
〔1〕本文選自清代人張潮選輯的《虞初新志》,魏學趲《茅檐集》未收錄此文。文章對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作了傳神的描繪,顯示了民間藝人的卓越才能。魏學趲(公元1596~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嘉善)人。其父魏大中因彈劾魏忠賢而被迫害致死,他也因此遭到閹黨威逼,悲憤而死。魏學趲平生好學,善為文,著有《茅檐集》。
〔2〕奇巧人:有特殊技巧的人。
〔3〕徑寸:直徑一寸長。
〔4〕罔不:無不。因勢象形:順乎木料原有的形狀紋路摹刻所刻之物。
〔5〕嘗:曾經。貽(yi):贈送。
〔6〕大蘇:即蘇軾。蘇軾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都是著名的文學家。人們稱蘇洵為老蘇,稱蘇軾為大蘇,稱蘇轍為小蘇。泛赤壁:即“泛舟于赤壁”,乘船游覽于赤壁。蘇東坡曾兩次與友人游于赤鼻磯(在今湖北黃岡城外),并作《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
〔7〕八分有奇(ji):八分多。奇,余數。
〔8〕黍:黍粒。古代將黍粒排列以計量長度,一黍粒約一分,百粒為一尺。
〔9〕軒敞:高而寬敞。
〔10〕箬(ruo)篷:用箬竹葉做的船篷。
〔11〕“山高”二句:蘇軾《后赤壁賦》中的名句。
〔12〕“清風”二句:蘇軾《前赤壁賦》中的名句。
〔13〕石青:青色顏料。糝(san):調合,涂抹。
〔14〕佛?。荷朔涿嗽钟X老,與蘇東坡交往甚密。
〔15〕魯直: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的字。
〔16〕手卷:橫幅書畫卷。
〔17〕比:靠近,挨著。
〔18〕絕類:極象。 彌勒:彌勒佛,佛教傳說中的菩薩之一
〔19〕矯首:抬頭。
〔20〕不屬:不一樣,不同。 屬,類。
〔21〕詘(qu):通“屈”。 彎曲。
〔22〕念珠:佛教徒念經時用以計算次數的成串珠子。
〔23〕椎髻:椎形發髻。
〔24〕衡木:欄干上的橫木。 衡,通“橫”。
〔25〕視端容寂:眼睛正視,臉色平靜。
〔26〕稍夷:較平。
〔27〕天啟壬戌: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
〔28〕虞山:山名,在今江蘇常熟縣西北,此處借指常熟。王毅叔遠甫:姓王名毅字叔遠。 甫,男子的美稱,多附于表字的后面。
〔29〕了了:清楚。
〔30〕初平山人:王毅別號。
〔31〕曾:卻,則。 盈:滿。
〔32〕簡:通“揀”,選擇。 修狹:又長又窄。
〔33〕魏子:作者自稱。 詳矚:仔細觀看。
〔34〕稱驚:堪稱令人驚嘆。
〔35〕游削:游刃雕刻。 不寸:不滿一寸。
〔36〕須麋:胡須和眉毛。 麋,通“眉”。
〔37〕假:假使、假如。
〔38〕復:告訴,回復。
〔39〕繇(you):通“由”。
〔40〕“棘刺”二句:意為在酸棗樹的刺尖上未必不能刻成一只母猴。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宋人有請為燕王以棘刺之端為母猴者……果妄,乃殺之。”棘,酸棗樹,多刺。 母猴,即獼猴。
本文細致地描繪了桃核小舟上所刻蘇軾泛舟赤壁的情景,贊美了藝人王叔遠巧奪天工的精湛木雕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高度成就和藝術家的卓越才能。文章通篇緊扣“奇巧”二字,起筆便拈出“奇巧”二字以統領全篇。具體描述時先寫了舟之“奇巧”,小核舟長不盈寸,高只兩黍許;再就是上面刻有的五個人、八扇窗子、六件器皿、三十四個字,是那樣“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甚至連念珠也歷歷可數,使人感到確實是“奇巧”。文章層次清晰,作者將小核舟分成四個部分,即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依次分寫,各部分以先整體后局部的程序進行描述,先總后分,從略到詳,由面及點,把核舟的內外形狀描繪得活龍活現。且語言簡練,描摹或粗筆勾勒,或工筆刻畫,生動傳神。
上一篇:《四、小說·搜神記·李寄》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唐五代文學·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