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葛菲
報告文學。作者蔣巍。發表于《文匯》月刊1988年第12期。作品描寫哈爾濱女知識青年程小晴由“文化大革命”到80年代的漫長歲月中,坎坷曲折的命運和痛苦奮爭的人生歷程。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年方十六的程小晴過早結束了金色的少女夢。父親成為黑幫,她沒有資格參加紅衛兵,也不得加入革命大串聯的行列。在一次全班紅衛兵集體赴北京串聯中,她摸黑溜上火車。在北京站,她結識了廣州紅衛兵常河。上山下鄉大潮中,程小晴滿懷熱情,義無返顧地離開了父母親人,來到一片荒涼而貧瘠的土地——查哈爾農場“接受再教育”。整整四年,她經歷了難以想象的艱苦困頓。在郁悶的歲月中,她把全部感情寄托在遠在海島服役的一位同學身上。兩人書信往來,海誓山盟。1972年,疲憊不堪的程小晴回到哈爾濱。命運卻未因此改變,返城知青在社會上倍受冷遇。工作找不到,只好滯留家中,成為“多余人”。為此,已升為軍官的同學終于離她而去。程小晴痛切地感到,上山下鄉竟成了恥辱,成了被人可憐或鄙視的理由。一代知青,在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難以承受的苦難之后,城里卻沒有了他們的位置。他們成了被遺忘、甚至被遺棄的一代。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從頭掙扎。在苦悶中,小晴把孤獨和憂傷告訴了唯一可信賴的遠方朋友常河。常河邀請她到亞熱帶散散心。于是,她瞞著家庭,只身南下,來到雷州半島一個郁郁蔥蔥的南國鄉村。和真誠、好學、穩重的常河在一起,她忘卻了所有的煩惱,感到從未有過的歡樂。一個月后,她踏上歸程,卻把心永遠留在了那個南方小伙身邊。回家后,在百無聊賴的日子里,唯有常河的信使她充實。兩地書傳遞著兩顆思念的心。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常河的信突然中斷。程小晴失魂落魄,幾近精神崩潰。幾年過去,常河杳無音訊。孤寂中,她終于認命。在母親的壓力下,她于1976年和一位出身貧農、上過工農兵大學的機關干部結合。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望著剛出世的兒子和拒不支持的丈夫,她痛不欲生。從此,在一家小菜店里,消蝕著余下的生命。1980年的一天,在母親床下的箱子里,她偶然翻出了當年被母親扣壓的常河的來信。她淚如泉涌,在痛斥母親之后再次只身奔赴廣州。已是大學生的常河仍深愛著她。然而,命運卻無法挽回了。帶著憂傷,她回到哈爾濱,卻深深記住了臨別時常河的鼓勵。從此,她發奮學習,饑不擇食地上各種職大、夜大。在大大小小的困難面前,她從不氣餒。在這期間,作為摯友的常河不斷給予她真誠的友情和鼓勵。終于,她以自己堅忍的意志和頑強的精神,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成為一名記者。以后,她兩赴廣州,想一見苦苦思念的常河,卻總因各種因素而咫尺天涯,不得相會。而深愛著她的常河,雖結婚卻并不幸福。命運究竟是什么?她一千次問自己,仍不得而知。她只覺得命運對于她和她的同代人過于嚴酷。他們的生活到處回響著舊時代憂傷的挽歌。然而,他們也怦然心動地聽到了新時代的序曲……這部作品以主人公自述和第三人稱視角全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客觀、生動、感人地敘述了主人公坎坷的人生歷程和不尋常的命運,揭示了一顆處逆境、遭惡運而自強不息、頑強奮爭的堅強靈魂。作者把程小晴的個人命運置于廣闊的歷史背景中,通過主人公自述,對這奇特的命運及與之密切聯系的社會歷史,進行了理性的思考,特別是對上山下鄉運動及一代知識青年的命運,進行了有一定深度的剖析、概括和反思。但是,作為一代人命運之祭,主人公命運中過多的偶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意義的典型性。
上一篇:陳敬中《我還怕什么》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戰爭,和平,進步》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