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項脊軒,舊①南閣子也。室僅方丈②,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③,雨澤④下注⑤;每移案⑥,顧視⑦,“無可置者。又北向⑧,不能得日⑨,日⑩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11),使不上(12)漏。前(13)辟四窗,垣墻周庭(14),以當(15)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16)。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17),亦遂增勝(18)。借書滿架,偃仰(19)嘯歌(20),冥然(21)兀坐(22),萬籟(23)有聲。而庭階(24)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25),明月半墻,桂影斑駁(26),風移影動,珊珊(27)可愛。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28)庭中通南北為一(29)。殆(30)諸父(31)異爨(32),內(nèi)外多置(33)小門,墻往往(34)而是。東犬西(35)吠,客逾(36)庖(37)而宴,雞棲(38)于廳。庭中始為籬,已(39)為墻,凡(40)再(41)變矣。家有老嫗(42),嘗居于此。嫗,先大母(43)婢也,乳二世(44),先妣(45)撫(46)之甚厚。室(47)西連于中閨(48),先妣嘗一(49)至。嫗每(50)謂余曰:“某所,而(51)母立于茲(52)。”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53)而泣;娘以指叩門扉(54)曰:‘兒寒乎?欲(55)食乎?’吾從板外相(56)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fā)(57)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58)余曰:“吾兒,久不見若(59)影,何竟日(60)默默在此,大類(61)女郎也?”比(62)去,以手闔(63)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64),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65),持一象笏(66)至,曰:“此吾祖太常公(67)宣德(68)間執(zhí)此以朝(69),他日(70)汝當(71)用之!”瞻顧(72)遺跡(73),如在昨日,令人長號(75)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76)而居,久之,能以(77)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78)有神護者。……
余既(79)為此志(80),后五年,吾妻來歸(81),時至軒中,從(82)余問古事,或憑(83)幾學書(84)。吾妻歸寧(85),述(86)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87)何謂閣子也?”其后(88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89)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90)稍異于前。然自后(91)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92)如蓋(93)矣。
[注 釋]
①舊:舊時,原先。②方丈:一平方丈。③滲漉(lù):透過縫隙慢慢漏下。④雨澤:雨水。⑤注:灌,流。⑥案:矮長桌。⑦顧視:環(huán)視。⑧北向:朝北。⑨日:陽光。⑩日:時間。(11)葺(qì):修理。(12)上:名詞作狀語,從上面。(13)前:名詞作狀語,在前面。指項脊軒的北面。(14)垣墻周庭:即“垣墻于周庭”,在院子四周筑上墻。垣、墻,名詞用如動詞,指砌墻。周庭,院子四周。(15)當:擋住。(16)洞然:明亮的樣子。(17)欄楯(shǔn):欄桿。(18)勝:勝景,美景。(19)偃仰:俯仰,指起居休息。偃,俯臥。(20)嘯歌:長嘯或吟唱。嘯,口里發(fā)出長而清越的聲音。歌,吟唱。(21)冥然:靜靜地。(22)兀(wù)坐:端坐,靜坐。(23萬)籟(lài):萬物發(fā)出的各種聲音。籟,孔穴中發(fā)出的聲音,這里泛指聲音。(24)庭階:復詞偏義,義在“庭”(庭院)。(25三五)之夜: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的夜里。古人常用兩個數(shù)字相乘的方式指代某個年齡或日期。(26)斑駁:錯雜。指顏色深淺濃淡不一,駁雜。(27)珊珊:美好的樣子。珊,同“姍”。(28)先是:“先于是”的省略,在這以前。(29一):一體,整體。(30)殆(dài):及,等到。(31)諸父:伯父、叔父的統(tǒng)稱。(32)異爨(cuàn):不用同一個灶做飯,意思是分了家。爨,灶。(33)置:安,裝。(34)往往:到處。(35)西:名詞作狀語,朝西。(36)逾:越,穿過。(37)庖(páo):廚房。(38)棲:棲止,棲息。這里指喂養(yǎng)。(39)已:已而,然后。(40)凡:總共。(41)再:兩次。(42) 嫗(yù):老婦人,老婆婆。(43)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44)乳二世:喂養(yǎng)過兩代人(指歸有光和他的父輩。)。乳,動詞,喂奶。(45)先妣(bǐ):已去世的母親。(46)撫:這里是對待的意思。(47)室:指項脊軒。(48)中閨:內(nèi)室。女眷住的房間。(49一):一時,時而。(50)每:常常。(51)而:同“爾”,你。(52)茲:這,這里。(53)呱呱(gūgū):象聲詞,嬰兒的哭聲。 (54)叩門扉(fēi):敲門扇。門扉,門扇。(55)欲:要。(56)相:偏指對方,沒有互相的意思。(57)束發(fā):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到頭上。所以用“束發(fā)”來指十五歲。(58)過:看望。(59)若:你,你的。(60)竟日:整天。(61)大類:很像。類,像。女郎:青年女子。(62)比:等到。(63)闔(hé):同“合”,關(guān)。(64)不效:沒有成果,指參加科舉考試、沒有取得功名。(65)頃之:過一會兒。頃,一會兒。之,用來湊足音節(jié)。(66)象笏(hù):象牙做的笏。笏,古代臣子上朝時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記在上邊備忘。又叫手板、象簡。(67)太常公:夏昶,字仲昭,明代昆山人,曾在宣德年間任太常寺卿,是歸有光祖母的祖父。公,尊敬的稱呼。(68)宣德:明宣宗的年號。(69)朝:上朝。(70)他日:日后,以后。(71)當:該會。(72)瞻顧:這里指回顧。(73)遺跡:過去的事。(74)長號(háo):長聲號哭。(76)扃(jiǒng)牖(yǒu):關(guān)窗。扃,門窗上的閂,這里用如動詞,指上閂。牖,窗戶。(77)以:介詞,憑,根據(jù)。(78)殆:大概,表示揣測的語氣。(79)既:已經(jīng),……以后。(80)此志:指本篇中這一句以前的文字。從這一句往下是作者后來補寫的。(81)來歸:嫁到我家來。歸,古代女子出嫁稱為“歸”。(82)從:跟,向。(83)憑:倚,靠。(84)學書:學寫字。(85)歸寧: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親。(86)述:轉(zhuǎn)述。(87)且:有“那么”、“還有”的意味。(88)其后:在那以后。(89)乃:才。(90)制:規(guī)模,形制。(91)自后:從這以后。自,從。(92)亭亭:聳立的樣子。(93)蓋:傘蓋。
[譯 文]
項脊軒,就是原先南邊的那間小房子。屋子的面積只有一丈見方,只能容—個人居住。百年老屋,塵泥常常滲透過縫隙漏了下來,(遇到雨天)雨水就往下直流;每次移動書桌,環(huán)顧室內(nèi),沒有可放的地方。又是坐南向北,得不到陽光的照射,時間一過中午,(室內(nèi))就昏暗了下來。我稍稍給它修理一番,使上面不再掉土漏雨。又在北面開了四個窗戶,在院子周圍砌上墻,用(北墻)擋住南面射來的陽光。陽光由北墻反射過來,屋里才亮堂起來。我又在院里混雜著栽種些蘭草、桂樹、竹子和其他樹木,往日的欄桿,也就增添了勝景。借來的書籍堆滿了書架,休息時長嘯或吟唱,有時靜靜地端坐,能聽到萬物發(fā)出的聲響。但庭院里靜悄悄的,只有小鳥常飛來啄食,人來了也不飛走。每逢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斜照在圍墻上,桂樹的影子濃淡錯雜,清風拂過,樹影婆娑,多么美好可愛。
但是我住在這里,既有很多可喜之事,也有許多可悲之事。
起初,這院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等到叔、伯們分家之后,里里外外多處安上了不少的小門,(隔斷)墻到處都是。東家的狗朝著西家叫,(西家的)客人要穿過(東家的)廚房去(西家)吃飯,各家都把雞喂養(yǎng)在公用的堂屋里。各家的院子里起先是圍上了籬笆,后來又筑了圍墻,總共變動過兩次了。我家里有個老婦人,曾在這里住過。老婦人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給兩代人喂過奶,我母親對待她很好,項脊軒的西面和內(nèi)室相連,母親曾經(jīng)常來(這里)。老婦人常對我說:“這個地方,你母親(曾)在這里站過。”老婦人又說:“(當年)你姐姐在我懷里哇哇地哭,(你)娘就用手指敲著門板問:‘孩子冷嗎?要吃奶了嗎?’我就隔著門板和她答話。”(她)話還沒說完,我哭了,老婦人也哭了起來。我從十五歲起就在項脊軒中讀書,有一天,祖母來看我,對我說:“我的孩子,很久沒有見到你的影子了,怎么整天不聲不響地呆在這里,真像個女孩子呢?”等到她離開時,又用手(輕輕地)把門掩上,自言自語說:“我家的人長期讀書沒有得到功名了,(這個)孩子將來的成就,該是可以期待的吧!”過了一會兒,她拿著一塊象牙笏板來到(軒里),說;“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間拿著它去上朝用的,以后你該會用得上它!”回憶這些往事,好像就發(fā)生在昨天,真叫人長聲悲號不能自已。
項脊軒東邊過去曾經(jīng)做過廚房,人們到廚房去,都要從軒前經(jīng)過。我關(guān)著窗戶(在軒中)生活,(時間)久了,能憑腳步聲辨認出是誰。項脊軒總共遭過四次火災,能夠不被燒毀,大概是有神靈在護佑吧。……
我寫了這篇志之后,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時常到軒里來,向我問些歷史典故,有時靠著桌子學寫字。我的妻子回娘家省親,回來后轉(zhuǎn)述幾個小妹的話說:“聽說姐姐家有個閣子,那么什么叫閣子呢?”過了六年,我的妻子死了,項脊軒也壞了沒有修理。又過了兩年,我長期生病躺在床上,覺得無聊,才派人重新修補南閣子,閣子的規(guī)模跟以前比稍有不同。然而從這以后我多在外面工作,不常(在軒中)居住。
院子里有(棵)枇杷樹,是我妻子死的那年親手栽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長得亭亭玉立,就像撐開的巨傘一樣了。
[鑒 賞]
用尋常話語,寫家庭瑣事,抒真摯感情,是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全文以“軒”為線,從項脊軒內(nèi)外在修葺之前與之后的兩種物境入手,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富有詩意的畫面:一間原本破陋不堪的老屋,經(jīng)過修葺,呈現(xiàn)出生意盎然,可喜可愛的景象,有蘭有竹,月白風清,桂影珊珊,十分幽靜。“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而人至不去”,文章以有聲襯無聲,以動態(tài)顯靜境,不但抒發(fā)了作者“多可喜”的思想感情,而且把作者恬靜、安詳、勤學、深思、身居陋室而不改其志的性格和日常生活活觀于紙上。這里既寫了環(huán)境,又寫了人,二者高度統(tǒng)一,形成了一種和諧的美。
接著敘可悲之事,第一件是父輩分家后的種種情景。庭院中開始是臨時性的“籬”,后來就升級為永久性的“墻”,于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食”、“雞棲于廳”,亂糟糟的,反映了家道的中落和親人間的離違。在作者的筆下,這些瑣事形成的物境又一次與人事相交融,正是由于人事的變遷,才使靜止的庭院不斷地呈現(xiàn)著動態(tài)。“可悲”的物境,自然容易勾起對“可悲”的人事的聯(lián)想,引起對母親、祖母和妻子的懷念。作者在抒寫這種思親之情時,善于從不同角度選取富于特征意義的細節(jié),以多樣的表現(xiàn)方法,賦予這些本來極為平常的生活瑣事以極為動人的意義。作者八歲喪母,為了說明母愛難忘,于是借老嫗之口追敘出一些瑣事,再現(xiàn)了“以指扣門扉”,問饑問寒的情景,而老嫗“語未畢,余泣,嫗亦泣”的細節(jié),則真實而自然地反映了作者對慈母的懷念。由于情感滲透在真實的細節(jié)中,所以格外委婉動人。作者寫祖母則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勵自己的一個感人場面:祖母所說“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語氣親切詼諧,似有輕微的責備,實是對孫兒的疼愛和贊賞。臨去,“以手闔門”,自言自語說:“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一個輕輕的關(guān)門動作,幾句內(nèi)心的獨白,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出祖母的喜悅和對孫兒的殷切期望,隨即“持一象笏至”,激勵孫兒奮發(fā)努力。這些平常的動作和語言,無不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同時也暗含著作者年歲已長而功名未就的憤懣。
寫妻子的一段是十多年后補寫的,既寫了“可喜”,也寫了“可悲”。可喜事有二:一是伉儷情深,興趣愛好相近,常“從予問古事”和“學書”,表明妻子對自己的尊重與理解。二是妻子的小妹問“何謂閣子”,說明妻子回娘家常提及夫家事,還常常把與丈夫朝夕相處的項脊軒掛在口頭,從中可見夫妻感情的深厚。這樣的亡妻,怎不令人思念。然而寫到這里作者卻以一個細節(jié)的記述來取代直接的抒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枇杷樹本是無情之物,但作者把它的種植時間與妻子逝世之年聯(lián)系起來,而且在“亭亭如蓋”之前加上“今已”二字,突出了樹長人亡,物是人非的哀思,言有盡而意無窮,既深沉又含蓄。
“事細而情深”構(gòu)成了這篇傳世名作的獨特風格。作者所攝取的材料,不外乎身邊瑣事或家務(wù)細節(jié),都是人們習見習聞,見而不怪的,可是一經(jīng)作者把它們從深厚的生活土壤中提煉出來,注入自己美好真摯的思想感情,憑借著深厚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就形成了文章深邃的內(nèi)涵和優(yōu)美的意境,所以盡管題材細小,卻能發(fā)人之所未見,深深打動讀者之心。
上一篇:《隆中對》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馬說》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