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對話、書信或奏議中,為了講禮貌,常常用謙稱來代替第一人稱,用尊稱來代替第二人稱。古文中常見的謙稱有:
臣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 《公輸》
愚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出師表》
孤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隆中對》
寡人 寡人以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妾 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 《樂羊子妻》
仆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報任安書》
牛馬走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報任安書》
這些謙稱都可譯為“我”。其中“孤”和“寡人”是君主的謙稱,“妾”是女子常用的謙稱。除以上所舉的以外,謙稱還有“某”、“小人”“不才”、“鄙人”、“賤妾”、“小女子”等。
古文常見的敬稱有:
君 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公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唐雎不辱使命》
子: 子何恃而往? 《為學》
夫子 夫子何命焉為? 《公輸》
先生 先生坐!何至于此! 《唐雎不辱使命》
足下 足下事皆成。 《陳涉世家》
陛下 陛下亦宜自謀。 《出師表》
這些敬稱都可譯為“您”。其中“陛下”是對帝王的敬稱。
上一篇:《古人的名、字和別號》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親屬稱謂》古漢語基礎